中新網成都10月8日電(楊杰 趙武 高紀開)四川省都江堰市受災群眾同成都其他市縣受災群眾一樣,在8月1日前全部入住過渡安置房,入住人口達17萬余人。在一個個“板房小城”、“板房社區”里,一些居民最長將度過近3年時光。如何為他們筑起溫馨的心靈家園、建立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重構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面對這些新情況、新課題、新考驗,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建更加美好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在科學重建、科學發展上爭做全省災后重建的表率和示范打造一個在大災之后產生的板房社區新型社會關系下重構常態生活肌理的“都江堰樣本”。
屬地化管理——基層結構不留盲點
震后兩個多月,都江堰市受災群眾集中安置全部完成。不過,社區已不是原來的社區。如何構建新的管理秩序和社會秩序?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要求,受災群眾安置點管理實施屬地化管轄,各個安置點管理以鄉鎮、社區為主體;各鄉鎮黨委、政府是安置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安置點管委會是安置管理工作的直接責任主體。都江堰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俊林期望,最后達到“鄉鎮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負主責,人人肩上有任務”的工作局面。
組織機構恢復健全,實現管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一個分工有序的管理機構為災后恢復重建積蓄起持續發展的力量。
青城山鎮災區群眾安置點青山錦苑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文昌會就是這個基層新結構的一員。她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解決村民反映的問題,做好全面的解釋工作。“接到安置點村民房屋漏水、滲水的情況反映后,必須在兩天之內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借口推卸。”和文昌會等鎮干部對應工作的是安置點管委會工作人員。安置點管委會是安置管理工作的直接責任主體,對安置點內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負主要責任。
各部門相互協調,當地民政、建設、公安、衛生、財政、勞動、司法、計生、殘聯,都積極參與安置點各室站建設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最終落實到安置點。
規范化進出——信息全覆蓋、管理無縫隙
都江堰“勤儉人家”安置點,從5月29日開始接收災區群眾,總安置1.2萬人,是成都市最大的一個災區群眾安置點。如何確保應安置人員得到及時安置?
“都江堰全市如此眾多的群眾需要安置,迫切需要有一個規范化管理、入住的辦法和程序!”都江堰市市長許興國介紹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整個災區群眾的安置入住“按政策、按流程進行,確保公平、公正和效率”。
6月17日,都江堰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出臺《過渡板房入住退出管理有關規定》,要求無故5日以上沒有居住過渡板房的,安置點管委會有權將過渡板房收回,并另行安置受災群眾居住。
從“5.12”大地震以來,都江堰市先后制定了包括《受災居民集中安置點管理辦法》《鄉鎮受災群眾過渡板房安置管理辦法》《關于兩鎮一區受災群眾入住板房實施意見》《過渡板房入住退出管理有關規定》等文件,對入住集中安置點條件、入住退出板房程序、安置點管理制度等作了明確規定,確保按照政策安置受災群眾入住。
時間節點的控制也保證了受災群眾及時得到安置。通過一系列規范的流程和公開透明的政策保障,確保了8月1日前符合條件并提出申請的17萬多受災群眾全部入住板房,順利完成了繁重的安置任務。
社區化管理——再造和諧社區肌理
受災群眾從熟悉的社區、村組,遷移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新的社區關系、鄰里關系,需要重新融合構建。
都江堰市把恢復和建立社區化管理模式作為實現安置點有序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對城區各集中安置點和人數在1500人以上的鄉鎮集中安置點,通過“再造社區”,將原來打破了的社區居民再次融入社區管理。每個安置點設立管委會,對安置點實行統一集中管理。管委會下設居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下設居民小組,通過層級形式,實現社區化管理。對1500人以下的鄉鎮分散安置點,原則上以村為單位,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負責全面管理,各村民組長對本組村民進行具體管理,鄉鎮負責指導。
占地400多畝的“勤儉人家”安置點,修建活動板房3800余間。整個安置點被分為4個大的區域,共設立14個居委會。在上海社工的幫助下,安置點建成“和諧巷”,社區居民定期召開“居民管理巷巷會”,自己對社區管理建設出主意,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引導群眾參與到安置點建設和管理上來,群眾自治構建起了新型的社區和諧鄰里關系。安置點居民在社區中從陌生到融洽。
人性化服務——構筑身心家園
地震中,46歲的都江堰市民李莉家中的房屋倒塌,正在家里的兒子和同學不幸遇難。現在,李莉在“幸福家園”安置點內“以工代賑”當保潔員,災難的創傷逐漸平復。在這個安置點,63名物業管理人員、保潔員和李莉一樣有了工作崗位和收入來源,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安置點里,因地震而失業的人大量存在,他們急需就業培訓和就業崗位。都江堰市出臺組織受災群眾生產自救的系列政策:點內尋崗、公益崗位騰崗、區市縣援崗,積極搭建受災群眾就業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全市開展就業培訓累計開展培訓54場,培訓人數3056人;召開現場招聘會54場,輸出就業8314人;新增公益性崗位安置945人,消除因災“零就業”家庭1521戶。
都江堰市通過一系列人性化服務,為受災群眾構筑起溫馨的身心家園:“勤儉人家”安置點引入了便民超市、藥店、餐飲、移動電信營業廳等服務設施,近500人開始了新的創業;在錦青苑,水、電、房屋三支專業的維修隊伍,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
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組織流動文化共享工程車、有線電視、廣播,體育鍛煉設施器材、巡回放映壩壩電影、組織文藝演出等文藝活動和設施。8月5日前,有線電視安裝到安置點每家每戶,受災群眾按時收看到了奧運會。
長效機制:確保過渡安置期的常態生活
9月初,都江堰市進一步啟動安置點“四大工程”,建立健全安置點管理長效運行機制,確保安置點的正常秩序,確保安置群眾恢復常態生活,安全、穩定、有序地度過安置期:
實施“平安工程”,保證安置點安全、平穩;實施“宜居工程”,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實施“就業工程”,積極組織城區安置點群就業和農村安置點富裕勞動力輸出,確保各安置點群眾就業率達到都江堰市平均水平,安置群眾凡具備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達到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有穩定收入;實施“和諧工程”,群眾反映問題渠道暢通,群眾參與決策機制完善,群眾文娛活動豐富多彩,黨群、干群關系融洽,鄰里關系和睦。都江堰市級領導、部門、鄉鎮將深入安置點開展“板房夜話”活動,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過渡安置點更加美好的生活常態,為受災群眾支撐起災后重建的信心和力量。(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