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區域中心城市和城鎮密集地區作用突出,小城鎮功能凸顯。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以不足3%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14%的人口,創造了42%的國內生產總值,吸引了79%的外來投資,在輻射帶動城鄉和區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城鎮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成為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地域。
辜勝阻對于城鎮化前景期待尤甚,希望抓住農村新一輪改革契機,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財富,推動農村消費市場升級,“相比城鎮市場,農村市場潛力巨大,中國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至少可支持經濟30年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
過去若干年中,居民消費在GDP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導致了一系列結構失衡。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還有賴于國內消費的增長,而廣大農村消費市場的開發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辜勝阻認為,特別是現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前景復雜的背景下,謀城鄉一體化發展,擴大國內需求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真正“引擎”。
他提出,要重視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通過通過農民收入,變農民消費為市民消費,“據測算,目前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大體相當于3個農民的消費。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通過正規教育、職業教育和在崗培訓等形式,提高人口的素質,加快農民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變農民消費為市民消費。”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在河南省調研時發現,隨著近年來經濟實力的增強,該省統籌城鄉發展的探索頗有新意:在城鎮體系建設中,提出加強中心城市建設,做大城市規模,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建設一批特色中心城鎮;在產業集聚區的建設中,積極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將供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鄉鎮延伸。
在新農村建設中,多模式發展。對城郊村,通過城市基礎設施的延伸和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模式,納入城市發展框架,推進農村轉社區、農民轉市民;對中心村,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吸引人口集聚;對自然生存條件較差的邊遠村,長遠將通過遷建轉移給予根本解決。
河南省有關負責人介紹說,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的河南省,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十多個百分點,著力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新局面的重點就是城鎮化。現在,在構筑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的同時,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逐漸增強,城鄉互動的發展局面正在形成。
重在形成體制與機制
事實上,十六大以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一直在進行,然而許多政策的貫徹不但不夠理想,而且具體實施中存在著被錯誤傾向誤導的問題。三方面的誤解亟待厘清:
其一,建設新農村并不意味著國民經濟發展重點的轉移,而是以更為全面、協調的觀點,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仍然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因為只有加快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國家才能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實力和基礎。
其二,建設新農村不能只是建設農村新村,而是要著力發展農業生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福利,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起同享改革成果。
其三,不能認為建設新農村就是要把農村建成城市,使農村居民過上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水平,而是在現有的農村人口基礎上,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前提下逐步使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與城市文明接近,縮小城鄉差別。
受訪專家認為,之所以有上述誤解,主要原因在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沒有建立和形成有效、統一和科學的體制機制。“去年六月中央批準在重慶和成都啟動‘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目的就是探索改變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辜勝阻告訴本刊記者“要真正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關鍵要在體制和機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韓俊指出,2004年以來,中央專門頒發了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五個中央1號文件,國家大幅度增加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基本構建起強農惠農的政策體系,初步搭建起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
比如,近年來,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重點的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實行以農村稅費改革為核心的國民收入分配關系改革,扭轉了長期以來農民負擔過重的局面;實行以促進農村上層建筑變革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著力解決農村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深層次問題;推進城鄉戶籍、就業、財稅、金融、社保等方面改革,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加快形成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體系和惠及農民工的城鄉公共服務體制;推進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這些都為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但韓俊也指出,在新階段,農村改革已經由農村內部利益關系的調整,轉向工農、城鄉,以及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利益格局的調整,涉及的利益關系更為廣泛和復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過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差距大,國家財政資源配置嚴重向城市傾斜,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在體制機制方面尚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下一階段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體制機制,重點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
同時,各級領導干部要清楚,統籌城鄉發展應該具體而全面,既包括財政投入、金融支持和資源分配,也包括城鄉環境、文化教育和社會保障上的統籌;既包括建立城鄉統一的商品市場,也包括勞動力、技術、資金等要素市場;既包括城鄉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
五大重點推進方向
受訪專家梳理道,“城鄉一體化”新方針和新要求的貫徹,應該特別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推進。
強化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布局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前提。不少地方由于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城市和農村各自為戰,其結果是雖然城市發展較快,但農村發展滯后且鄉村建設散亂無序,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要改變這種狀況,應當按照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的要求,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統一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分區功能定位,統一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工業園區、商貿區、休閑區、生態涵養區等,使城鄉發展能夠互相銜接、互相促進。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發展的差距在基礎設施方面尤為明顯,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應當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向統一考慮、統一布局、統一推進。
要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大、各種功能布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堅持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著眼強化城鄉設施銜接、互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特別要增加對農村道路、水、電、通信和垃圾處理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投入,提高上述設施的質量和服務功能,并與城市有關設施統籌考慮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是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基礎。近年來,隨著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實施,農村社會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公共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公共服務方面欠賬太多,目前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差距更為明顯。
為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應當按照有利于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轉移支付,尤其要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力度。在大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還要注意從體制機制上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為了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必須從現在起就做好規劃、留好接口、逐步靠攏,一旦條件成熟,就真正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運作。
加強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近年來農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一個重要因素是外出務工和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的非農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逐步實現城鄉就業和勞動力市場一體化,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發育要素市場、支持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盡管與過去相比,現行的城鎮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已有了較大改進,但當前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仍受到許多不合理的限制。應將農民就業問題納入整個社會就業體系中,有關部門要逐步把對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落實到農村富余勞動力身上,促進他們到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
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亂收費。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要把農民工及其所攜家屬在城鎮的計劃生育、子女教育、勞動就業、婦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關部門和相關社區的管理責任范圍,并將相應的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力促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要建立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管理體系,改變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做法,充分發揮政府在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建立相關制度為面的作用。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要改革農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場機制并完善法規,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