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記者節又到了,很巧的是,臨近這個記者的節日時爆出了近年來有關記者的最大丑聞,相信許多年以后記者同行仍會為這一幕感到恥辱,這一幕將會永遠釘在中國新聞業的恥辱柱上:一群真真假假的記者竟然在一場礦難之后,像乞丐一樣排著隊向欲瞞報的礦方爭領封口費。阿多諾說過,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同樣,封口費事件曝光后,記者們像往常那樣對自己職業神圣性、崇高性、使命感、榮譽感的任何空洞標榜也是可恥的,記者節中任何鶯歌燕舞、自娛自樂和無節制的分利表彰也是無恥的。
封口費事件后,記者將何為,記者節將何為?無疑,這應該是一個以職業反思和清理門戶為主題的記者節。正如許多對封口費有著深切恥感的記者同行所言:不需要什么禮物,全面地曝光和處理封口費事件是記者節最好的禮物。
“家丑不可外揚”是我們的文化劣根,許多地方政府以“掩蓋本地負面新聞”為習慣,許多行業以遮掩行業丑陋的潛規則為習慣,我們這樣許多庸常的人都有著諱疾忌醫、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也許每個人、每個群體都可以這么做,但記者永遠不能,因為這是一個承擔著向公眾報道真相之責任的職業。這個群體的人以曝光丑惡、揭露腐敗、批判虛假、追蹤真相、報道事實為己任。曝光別人的丑惡,首先要毫不忌諱自己身上的丑惡;要使報道有公信力,首先要有一種道德自治能力以讓公眾相信報道者的干凈。報道者道德淪喪,誰還會相信報道的客觀和公正。所以,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永遠不能僅把批判矛頭指向別人,永遠應該警惕自己身上的弊病。
而封口費事件恰恰曝出了記者行業自身的丑惡:不要以多數是假記者為借口,即使只有一個真記者也是記者的莫大恥辱;不要把假記者作為維護面子的托辭,當時知情的真記者都到哪里去了?更不要自欺欺人地將此次封口費僅當作一次偶然的個案,那黑色的悲劇中不知發生過多少起封口費事件了,日常新聞生態中那種類似礦難封口費的庸常之惡又有多少。
所以,這是一個特殊的記者節,在這個剛爆出封口費的記者節中,我們應該丟掉那些自命神圣、自夸“瞭望者”的虛榮,丟掉那些自視甚高、自我陶醉的榮譽感,告別一些庸俗的表彰、頒獎和評優,帶著恥辱感去追問和反思封口費:讓公眾看到除了首批曝光的那些媒體名單外,還有哪些更牛的媒體收了喪盡天良的封口費;還要向公眾證明自身的道德自治能力,記者行業是怎樣地清理門戶,嚴厲懲罰那些害群之馬。
為此,我們呼吁嚴厲的行業禁入制,將那些拿封口費的記者永遠逐出新聞界,永久性地剝奪其新聞從業的資格。我們再次呼吁新聞立法,不僅是以法律懲罰那些拿封口費的記者,更是給真正的記者以報道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責任,沒有自由的尊嚴,很多時候就對失德缺乏應有的恥感,也許新聞業的某些道德失范正源于此。
當然了,我們還呼吁官方對此次封口費的舉報者戴驍軍給予表彰,以高調表彰戴驍軍來修補記者業蒙羞的形象。如果說此次封口費事件沒有讓記者業形象丟盡、讓新聞業尚殘存一點尊嚴的話,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還有戴驍軍!正是他的職業性堅守捕捉到了那丑陋一幕,是他的不懈努力讓丑陋曝光于天下,是他的舉報推動著真相漸漸清晰。可讓人寒心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捍衛了記者職業尊嚴的人,竟然至今未得到官方的認同和贊譽,記者節的官方表彰如果回避感謝這樣的人,所有的表彰都顯得很空洞、惡心和蒼白無力。
為什么要過記者節?記者節不是一次記者業的論功行賞和孤芳自賞,不是一次新聞業的成就展示,更不是一個群體內部發點獎金、分點福利、給退休老人開個茶話會座談閑聊的由頭,而應該是一次凝聚職業倫理和強化職業認同的機會。封口費事件讓記者蒙羞,這個節日中沒有榮耀,只有恥辱,只有通過洗清恥辱才能重建公信和榮耀。(曹林)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