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與四年前媒體廣泛報道相比,今年前往美國觀摩大選的九名民政部官員沒有接受任何媒體采訪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投票還沒結束,張小勁就提前感受到了勝利的狂歡。
當地時間11月4日8點10分,47歲的奧巴馬拿下最關鍵的弗吉尼亞州,成為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此時,這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剛從舊金山的一個投票站走出來,“汽車鳴笛慶祝,滿街的人在吶喊、哭泣。”
已經第三次觀摩美國大選的張小勁納悶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讓這次美國選民熱情如此高漲。而這一幕,對同行的九名中國民政部門官員來說更是有些新鮮,因為在中國的基層選舉中很難看到這樣的場面。
震撼的一天
九名官員中,除兩人來自民政部外,其余七人均來自地方。“他們都是省里、縣里負責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的處、科級官員,來自貴州、河北、河南、湖北、重慶等省。”一路陪同這支中國觀選代表團的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部助理丁源遠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巧合的是,11月4日也是中國頒布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十周年的日子。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表示,十年來,240多萬名村委會干部基本做到了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
美國大選當天,九名中國官員和四名學者兵分兩路,分別在弗吉尼亞州和加州的縣市觀摩。早上5點半,他們就從酒店出發,前往設在教堂、社區建筑、市政廳和學校內的投票站,零距離觀察美國人如何實踐他們的選舉權。一直到晚上8點半投票結束,這些特殊的中國觀眾馬不停蹄地走了不下10個投票站,結果令他們大感意外。
在內部交流會上,一些官員向丁源遠感慨:讓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在舊金山的一個縣,他們看到了106歲的一個老人來投票。還有一個全身癱瘓、戴著氧氣面罩的人來投票。而所有投票站的工作人員都是志愿者,即便有補貼也是微薄的工資,志愿者中有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也有未到選舉年齡的高中生,“他們認為這在中國不大可能看到。”
黑人奧巴馬的當選也令中國官員驚訝不已。九名中國官員大多為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年人,小時候都接受過這樣的教育——“美國是一個種族歧視的國家”。“40年前,馬丁·路德·金被刺殺的時候,中國的主流聲音是,華爾街控制了美國政府,馬上就要被黑人和窮白人推翻。”卡特中心中國項目部主任劉亞偉說:“他們(中國官員)對美國政治生態演變有了近距離的觀察之后,想法應該會有所改變。”
大選結果出爐后,當地人忙著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幾乎沒人注意到這些中國官員和學者在做什么。在華人聚集的舊金山,張小勁和幾名中國官員走進一家星巴克,以已投票選民的身份,要了一杯免費“Vote Coffe”(投票咖啡),度過了他們抵美十天來最震撼的一天。
刻意保持低調
10月23日,中國觀選代表團13人從北京出發飛往紐約,卡特中心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負責全程的費用和接待。跟往年相比,這次觀摩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他們一路從紐約、舊金山、俄亥俄,再到華盛頓,走馬觀花地了解美國的選舉文化和制度。
唯一的不同是增設了一個主題——電子投票技術在美國大選中的應用。“請他們從外國人角度看看電子投票技術有什么優點和缺點。所有的團員都有問卷。”丁源遠說。2002年,美國國會頒布《美國投票法案》,規定地方必須運用電子投票技術,力求讓投票計票過程規范化。
除了回答問卷,中國官員再沒有其他作業。而學者則必須每天寫一篇與大選有關的博客,回國后還要寫一個長篇主題文章,最后集結成書。為了讓中國官員對美國大選能有一個基礎的了解, 行前,劉亞偉給每個中國官員寄了一百多頁的背景材料,并送上了他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呂芳合著的《奧巴馬:他將改變美國》一書。這是慣例。從1998年的美國中期選舉開始,中國民政部官員已經去美國觀摩了四次,劉亞偉都要給他們準備一些相關的資料。
2004年,一位地方來的民政代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孫亞菲,“老聽到美國講自己的文明與民主如何如何,卻一直沒有機會去了解。總統大選是體驗它的最佳時機”。
不過,與2004年中國媒體的廣泛報道相比,中國官員這次造訪美國卻顯得異常低調。除了“民政部官員”幾個字外,卡特中心的英文新聞稿中甚至連多少人參與都沒有提到。途中,他們也沒有接受任何中英文媒體的采訪。
不是為了學美式民主
體驗的過程是充實的,卻也異常疲憊。用張小勁的話來說,“累得快要吐血”。看一下張小勁10月29日這天的行程就可得知他們的辛苦:早上8時半,到達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中心的老兵紀念堂投票站觀選;10點半的早午餐與多年獨立進行選舉監督的“推動項目”組織的Donita邊吃邊談;12點到俄亥俄州立大學,考察校園競選動員情況并參觀“中文旗艦項目”;下午2時半趕到州務卿辦公室訪問和座談;接下來與四個NGO組織的代表會面并座談;晚上6點半,又與俄亥俄美中友好組織的三位朋友會餐并座談。
去俄亥俄是因為它是傳統的搖擺州,去加州和弗吉尼亞則是為了考察當地電子選票的應用。“加州人更愿意選擇紙質選票,弗吉尼亞人更喜歡電子選票。”丁源遠說。和往年到主要到黨部聽取如何動員選民相比,這次接觸面更加廣泛深入。“去了市政廳、地方選舉辦公室觀摩計票全過程。”丁源遠說,比如在加州找地方上負責選舉事務的第一手官員,帶中國官員去看他們分揀、掃描“郵寄選票”的過程。
在以往的報道中,媒體很喜歡把中國官員觀摩美國大選跟學習美式民主聯系在一起,但劉亞偉說,這并非他們的初衷。
“兩國國情不一樣,直接能夠去學的東西不是特別多。但通過相互交流可以更深入了解對方,消除誤會。”劉亞偉說,從1998年開始,卡特中心每年都會帶美國官員學者去中國觀摩村委會選舉、縣鄉人大代表選舉。“他們也很吃驚,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中國農村轟轟烈烈的選舉,不知道候選人提名可以公開和競爭,不知道可以秘密劃票、公開唱票等等。同樣,中國官員來美國之前,可能也不了解美國民主的運作,來了之后才有更切身的感受。”
選民素質要從娃娃抓起
其中一個巨大的感受,就是美國選民熱情高漲背后,跟美國選民教育密不可分。在加州的一些投票站內,負責語言服務的好多都是年齡未滿18歲的高中生。“對他們來說非常辛苦,早上5點到位,布置投票站,調試機器,晚上8點多完工。但他們卻做的一絲不茍。”張小勁說, 他還看到一位母親帶著一個三歲的兒子、一歲的女兒去填選票,工作人員在每個小孩身上都貼上“I Vote”(我投票了)字樣的標志。
等到孩子們真正長大可以投票的時候,他們在熱情高漲的同時又不乏理性。在呂芳的想像中,投票站應該是兩方對壘,支持者搖旗吶喊才對。結果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大選當天,呂芳所在小組參觀的第一個投票點在弗吉尼亞Falls Church縣的一個社區活動中心。他們到那里時剛過6點,投票點外已經排起了長龍,蜿蜒足有一二百米。人群中,有人帶著蹣跚學步的孩子,有人坐著輪椅,有人自己帶著椅子……“但是,整個人群靜悄悄的,沒有一點激動人心的表現。”
投票站里一切都井然有序。“每個投票點都有核對選民登記、發放投票證明、指導投票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的后面通常會坐著一排監督者,一般是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各有一半。他們來自不同的政黨,對對方政黨抱有警惕,但是,也只是靜靜地坐著,偶爾低聲交流一兩句。”呂芳回憶。
“中國官員認為,中國選民缺乏熱情,需要自上而下組織,而美國選民熱情很高,不需要動員。他們認為中國選民教育的工作還需要加強,才能趕上美國選民的素質。”丁源遠說,中國官員也認為,美國選舉制度是用錢“砸”出來的。“投票站一臺錄像機可能就要5000美金,給每個信封簽名拍照的設備要60萬美金。他們認為想要高效的機票程序需要很高的成本,這是他們最大的感受。”
盡管成本很高,但代表團團員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徐家良認為,這很值得中國借鑒。“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投票站,選舉官員說,等結束投票后半小時,就可以產生選舉結果,這大大加強了計票的科學性,提高了選舉活動的效率。”
“始終把選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實, 安排中國官員到美國觀摩選舉只是卡特中心與民政部合作內容之一。此外還包括:建立一個全國村委會選舉數據統計系統;由卡特中心在美國和中國培訓中方選舉官員;卡特中心對制定規范化選舉規程、開展選民教育,以及實現選舉信息公開化提出建議。劉亞偉認為,這次美國大選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是選民登記和選民身份核實的問題,“在中國,選民登記都是政府來做,而美國是選民自己去登記。”
徐家良認為,另一個很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是美國候選人與選民之間有較好的信息溝通。“美國的候選人在參選活動中,始終把選民的利益和意識放在第一位,候選人的競選綱領隨時通過網絡、媒體與選民進行溝通,使選民了解不同的候選人政策,信息高度對稱。”
此外,美國選舉程序的規范和透明也令徐家良印象深刻。“盡管每一個州、每一縣的選舉活動有一些差異,但總體的規范是一樣的,通過各種方式,確保選民能夠正常參加選舉。在投票點100英尺之內,候選人不得再進行拉票宣傳。一旦發現選民沒有在選民名冊中,可以通過填寫臨時選票加以解決,確保選民的選舉權。”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