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法制文學回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的發展,法制文學也日趨繁榮。它不僅在普法教育宣傳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已蔚然成風,成為新時期文壇上的重要一翼。
法制文學以法律與犯罪這一獨特敘事視界切入社會與人生,通過描寫執法與違法、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掘進到人性的深處,使讀者在被曲折情節吸引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社會、對法治以及對人心的全面洞察。
“傷痕”累累的控訴
歷經“無法無天”的瘋狂年代之后,一批反映“文革”中黑白顛倒、冤獄遍地的作品迅速出現,如以《大墻下的紅玉蘭》為代表的“大墻”系列作品,《帶手銬的旅客》、《法庭內外》、《第十個彈孔》等電影文學以及話劇《于無聲處》,在當時都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對“文革”義憤填膺的控訴和徹頭徹尾的否定,成為這一時期法制文學的主旋律,其特征是“傷痕”累累,“反思”沉重。《大墻下的紅玉蘭》、《綠化樹》等小說率先以監獄、勞改農場為題材,精心選擇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大墻”內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揭露了十年浩劫時期是非顛倒,鬼蜮橫行的黑暗現實,被文藝評論界稱作“大墻文學”。這一稱謂很快就成為反映“四人幫”橫行時期監獄生活題材作品的代稱。
憂患深沉的反思
激情的血淚控訴之后便是對苦難的深刻省察。文學的反思精神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始,隨即形成一股潮流蕩滌文壇各個領域。法制文學作家當然也不會例外,他們在反思歷史的同時,也在反觀現實,政法干警的人生價值、生存狀態、心靈感受、歷史使命等已成為法制文學關注與思考的焦點。
海巖的小說《便衣警察》將警察放到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加以表現,使作品的思想性、時代性得到了有效凸顯,凝聚著厚重的社會含量。所以它一經問世,便引起了文學界的高度重視,被稱為“1985年長篇小說創作中的佳作”。小說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并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后,更在全國廣為流傳。
80年代的法制文學漸漸地將筆觸滲透到歷史、社會、人性的肌理,顯示出深沉的憂患意識、沉重的使命感和人道主義精神。
可以說,在“反思文學”的旗幟下,這一階段的法制文學很好地完成了“文學的反思”,其創作視角、藝術手段和美學風格等都達到了新的境界。比如作品更加在意對犯罪者的心理剖析,注重對深層人性的透視。如李迪的《傍晚敲門的女人》就表現了法與情、道德與法制的尖銳沖突。法律無情,殺人償命。判決是公正的,然而文學有情,它只能在道德與人情的法庭上爭辯。小說表現出了深邃、復雜的人性內涵,給人們敲開了認識社會的另一扇側門。
人性和社會痼疾的剖析
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變革和社會轉型使世紀末的文壇呈現出斑斕的色彩。一些知名作家開始接觸并創作起法制題材的作品,如余華的《河邊的錯誤》、韓少功的《前科》、劉醒龍的《合同警察》等,都以嶄新的視角與藝術手法切入法制題材,剖析人性本色和社會痼疾,閃耀著理性的光芒,這給法制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新鮮血脈。
提到90年代后的法制文學,我們不能不談及反腐文學和官場小說。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價值體系的多元化趨向,使得腐敗及與之相關的畸形的官場文化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發展的巨大毒瘤。這也激起了許多作家的藝術勇氣,他們以筆為劍,直刺腐敗和不良干部文化,創作出一批分量厚重的作品。如張平的《法撼汾西》、《抉擇》、《天網》,陸天明的《蒼天在上》、《大雪無痕》,周梅森的《國家公訴》,王躍文的《國畫》,朱恩濤的《公安局長》等,都很有代表性。優秀的法制文學作品痛切針砭腐敗問題,熱情謳歌敢于同腐敗現象作斗爭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深刻揭示了時代艱難演進的曲折歷程。尤其是一些小說被拍攝成影視劇作后在全國熱播,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
可以說,當下的反腐文學和官場小說,已成為法制文學中兩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法律人的自我展示
進入新世紀,隨著網絡的發展和草根文學的勃興,法制文學界出現一股新的潮流---越來越多的法律工作者以手記的方式,記錄法律人的情與思,通過個人的視角展示中國近二三十年來的法治的變遷。警官手記、法官手記、檢察官手記、律師手記紛紛涌現,從網絡論壇到個人博客,從紙媒書籍到影視作品,手記體法制文學正呈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
《女檢察官手記》是其中的代表作。該書由擔任了11年副檢察長的女檢察官理靈所著,真實地記錄了她在職業生涯中親歷的20余起案件,不僅把一樁樁觸目驚心的案件呈現給讀者,而且頗有深度地剖析了個案的歷史根源、社會背景及犯罪嫌疑人的復雜人格和變態心理。該書先是在網絡上連載,產生了很大反響,后結集成書并被改編拍攝成電視系列欄目劇《女檢察官手記》。
手記體的法制文學兼具藝術性和資料性,既有以文學的形式記載法治進程的宏大意義,又能滿足百姓揭開司法人員和司法工作神秘感的探求欲,因此這種文體是有生命力的。但是這種文體剛剛出現,很大程度上還具有自發性,如何在形式和技巧上更趨成熟,如何提高作者的寫作水平,挖掘作品的思想深度,產生真正的文學巨著,還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綜觀新時期以來的30年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法制文學始終與時代脈搏共振,它以獨特的題材內涵與曲折的情節設置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審美口味的眾多讀者,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王智慧 鄭博超/文)
記憶中的法制文學經典
《于無聲處》宗福先
30年前,話劇《于無聲處》從上海走向了全國,并在北京達到了白熱化:故事發生在“文革”結束前夜,社會氣氛還沒有完全恢復,人們的思想雖仍高度壓抑,但卻積壓了強烈的對正義的呼聲,處于即將爆發的邊緣。
首演后,該劇很快在全國引起轟動,《文匯報》全文刊載了劇本。數千萬人通過報紙、電視和劇場,閱讀、收看了這個戲。
《人妖之間》劉賓雁
這篇報告文學在1979年《人民文學》第九期上發表。作者以王守信貪污案為引子,通過對建國以來最大貪污犯王守信的發跡過程的敘述,反思了“文革”的深層原因。《人妖之間》在思想立意、觀察角度、篇章結構、敘述語言等等方面,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
《追捕二王紀實》李宏林
1983年2月12日,沈陽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持槍殺人搶
劫案。案犯橫跨國內十幾個省,歷經七個月,殺死軍警和無辜群眾達十人,殺傷十余人。《追捕二王紀實》真實記錄了“二王”的兇殘和公安人員的偵破努力。
1984年,改刊后的《啄木鳥》第一期刊載了此文,在社會上引起轟動,發行超過百萬冊。
《—半是火焰,—半是海水》王朔
小說寫了一個“不良分子”的情感生活和犯罪史,反映了那個時代年輕人生活的浮躁和法治意識的淡漠。
小說刊發于1986年第2期《啄木鳥》,曾改編為電影,有英、法、瑞典文譯本。
《萬家訴訟》陳源斌
陳源斌在《萬家訴訟》中以沉重的筆觸對鄉村的法治現狀進行了描畫,也寫出了普通農民在法律與人情發生沖突時的困惑。1992年春,《萬家訴訟》榮登《中國作家》首屆中篇小說大獎榜首。并催生了著名電影《秋菊打官司》
《九—八大案偵破紀實》武和平
14年前,發生在河南開封的“九一八”大案震驚全國。當時身為開封市公安局局長的武和平不僅親自指揮破案,還將辦案經過形成文字,此后他還出演了紀實電視劇《九一八大案紀實》。該劇開了法制紀實電視劇的先河,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何家弘創作的犯罪懸疑小說系列
何家弘是國內證據法學專家,他將法律與文學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就產生了頗具特色的“何家弘作品集·犯罪懸疑小說系列”。在這個系列中,作者運用設置懸念和推理探案的寫作手法,堪稱國內推理小說的優秀之作,并在精彩的故事中探索犯罪與人性的關系。
這些小說曾在國內多家報紙上連載并出版,后來被翻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還上過法國暢銷書排行榜。
《抉擇》張平
《抉擇》是一部熱切關注時代和社會的警世之作,是反腐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被改編為電影《生死抉擇》后,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強烈震動。張平又以此書榮膺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國畫》王躍文
王躍文以一本《國畫》揭開了其官場小說的序幕。
王躍文的官場小說,把官場的腐敗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他把腐敗分子們寫得很有人情味,但愈是如此,小說對官場生活的揭示愈加真實和生動。王躍文的小說盡管沒有高舉起反腐敗的大旗,但洋溢出濃厚的批判現實主義的色彩。
《大雪無痕》陸天明
陸天明善于把各種政治事件有機結合起來,一一鋪陳,既讓觀眾感受到事件的錯綜復雜、撲朔迷離,又能從中體會到反腐倡廉的艱辛不易。
他能把神秘的政治生活與群眾關注的反腐工作結合起來,情節設置曲折多變、環環相扣,讓人欲罷不能。
《國家公訴》周梅森
腐敗與反腐敗的較量,闡示出法律的沉重。周梅森將此斗爭上升到現代國家應以法律為準繩的理念高度。《國家公訴》這部小說超越了那些呼喚包打天下的清官作品,卓爾不群地表達了作者深邃的政治見識,以文學的方式闡釋了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科學性、正確性。
(鄭博超/整理)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