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天,劇烈降溫、暴雪、沙塵、大風天氣將席卷全國,部分地區降溫可達12℃以上,甚至超過14℃。全國已有26個省市發布寒潮預警信號。(12月5日《北京晨報》)
北風瑟瑟、天寒地凍,寒潮之下很多地方處在氣溫陡降中,而最受影響的莫過于弱勢群體——低收入者、低保戶、失業者。當社會“危機”發生時,政府、民間慈善組織和其他公民團體能發揮什么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汶川大地震和其后的搶險救災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在抗震救災中,政府工作人員、志愿人員和廣大公民一直不曾缺席,大規模、高密度地在災區從事著搶險救援、民生救濟、慈善看護等工作,這些行動成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力支持,充分展示了在災難和危機面前,公民社會頑強而堅韌的生機。
此次寒潮,同樣需要政府與民間慈善共發力。政府第一時間出現在救助前線,可以體現“民眾危難之際政府責無旁貸”的基本理念和施政措施。公共政策的干涉和政府責任的托底,是公民權利的制度救濟。不過,在各類新聞中,我們除了見到紅十字會等慈善組織開始行動的報道外,甚少發現其他民間慈善組織乃至一切有行動能力的公民“行蹤”。由此可見,激發民間慈善資源也不可缺席。
我們希望,在遭受寒潮的地區,服務于業主和居民的社區組織能積極募集捐款及收集救災物資,各種行業組織、團體動員起來,向弱勢群體運送保暖及其他生活物資,醫療救護、心理咨詢和急救團體組織人員為民眾提供服務,甚至網絡社區、QQ群和博客圈也可以成為動員和聯絡全民慈善的平臺。
對于一些公共治理和社會領域的問題,政府緊急干預不可少。比如,暖氣供應市場化改革已經施行,那么對于支付不起市場化價格的低收入群體及其他群體,可否通過財政補貼渠道予以救助?某些低收入民眾可能會在寒潮襲擊下患病求診,又面臨醫藥費用高昂之難,可否出臺臨時關照舉措?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政府本著公平原則和人道立場,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進行體恤和救濟,成為民眾基本權利與民生利益的最終守護者。
政府履行公共職責,出臺及時有效的宏觀決策與制度執行;民間慈善組織活躍于社會微觀層面,將集體表達與組織化效率結合,從而展現出健全健康的社會本質——這就是一種內生的資源再分配機制和自我救助機制,是對所創造出的社會經濟與精神財富進行再分配,從而實現社會公平。(畢舸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