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美國第二大房貸銀行“印地麥克”(IndymacBank)日前宣布倒閉,大批民眾聚集銀行門前等待辦理相關手續取款。 中新社發 金立冬 攝
|
7月15日,美國第二大房貸銀行“印地麥克”(IndymacBank)日前宣布倒閉,大批民眾聚集銀行門前等待辦理相關手續取款。 中新社發 金立冬 攝
|
中新網9月28日電 美國《僑報》9月28日在“周末視點”欄目發表評論員文章說,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這個最根本的經濟學命題上,美國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迷信市場固然不對,政府干預也應有度。“裙帶資本主義”這樣的毒瘤,既不屬于市場,也不屬于合理的政府干預,必須割除而后快。
文章摘錄如下:
本次華爾街金融風暴,頂尖投行土崩瓦解,保險業、房貸業、銀行業的超級大鱷自身難保。市場在恐慌,民眾更憂心。
對于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現在還不是總結的時候。但是,從已經浮出水面的問題來看,毛病出在制度上。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人們知道了“裙帶資本主義”這個生動的概念。現在,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是次美國金融風暴中,“裙帶資本主義”的陰影也在若隱若現。“兩房”(房地美和房利房)災難,成為“裙帶資本主義”的最新注解。
顧名思義,“裙帶資本主義”,指一種畸形的或壞的市場經濟,其中一些人通過權勢和關系網尋租致富。與東亞以“姻親”、“朋黨”勾結為特色的不同,“兩房”表現出來的“裙帶資本主義”有其“美國特色”,但同樣是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游戲規則。
“兩房”違反的第一個規則,就是限制壟斷。“兩房”如同一個超級恐龍,控制了美國9成的次級房貸市場,發放了5.4萬億的房貸,占美國房貸總額一半以上。而在1994年,“兩房”發放的房貸額只有350億,膨脹速度超出一個正常的市場增長速度。以至于有人說,兩房不是壟斷市場,它們就是市場。限制壟斷,是維護自由市場經濟的政府所必需具備的功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房地美的問世,是為了限制房利美的壟斷,而“兩房”走到今天,卻形成了典型的“雙頭壟斷”。
享有特權的“兩房”,可以發行得到政府“隱形擔保”的債券,可以得到低于市場利率的資金。
貸款業的基本行規是信用第一,擔保至上。而“兩房”將貸款業的基本行規置之腦后,收購了大量不查收入、信用, 無需首付的次級貸款,吹起美國房屋市場的一個巨大泡沫。
如果說,次貸危機的形成,“兩房”要負一半的責任,一點也不夸張。
“兩房”違反的第二個規則,就是限制權錢交易。“兩房”實際成為私人擁有,但政府經營的怪胎。它們是政治捐款的大金主,在過去10年間,“兩房”的政治捐款達到1千5百萬之巨。
“兩房”在重量級參議員的選區,開設了“伙伴辦公室”,專門進行“公關”。在政府和國會中,建立了良好的“人脈”。國會設有聯邦房企監督辦公室(OFHEO)負責監管兩房,但如同虛設。
在2004年,“兩房”實在做得太過火,為高管能夠拿到天文數字的報酬而涉嫌偽造報表,OFHEO才發表了報告,最終迫使其“修正”營業高達35億了事。
“兩房”違反的第三個規則,就是優勝劣汰。市場經濟適者生存,敗者淘汰。現在,“兩房”出事,眾多的其股票、債券的持有者欲哭無淚。本來,“兩房”因政府扶持而長大,現在因太大而被政府接管。聯邦要拿出2000億為其“買單”,這些都是美國納稅人的血汗錢,要在未來為其付出。
而“兩房”的高管不僅能全身而退,而且得到極為肥美的回報。被勒令離職的房利美首席執行官丹尼爾•馬德將拿到930萬美元離職金等補償。房地美首席執行官里查德•賽倫至少能拿到1410萬美元的“遣散費”,成為危機中最大“贏家”。
當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在美國推銷的自由主義營救方案下,從民眾到企業,各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到現在為止,美式“裙帶資本主義”造成的后果,其深度和廣度,遠比當年的金融危機嚴重,但受到懲罰的,反倒是無辜的股民、房主、納稅人。這是市場的不公,也是美國的悲哀。
難怪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談起政府對“兩房”的救援就憤憤不平:“我們可以保護我們的住房市場的完整性,而不是保護那些拿走了上百萬、上億美元的家伙,給他們重獎。”
所以,次貸危機的形成與擴散,與“裙帶資本主義”的猖獗密切相關。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體制,一直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所效仿。但對美國金融制度中的缺失,也不能視而不見。
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這個最根本的經濟學命題上,美國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迷信市場固然不對,政府干預也應有度。“裙帶資本主義”這樣的毒瘤,既不屬于市場,也不屬于合理的政府干預,必須割除而后快。(蕭冬)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