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新土改”啟動改革攻堅戰
2008年10月06日 08: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64歲年齡的嚴金昌是當年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他現在負責村北的特種豬養殖基地,已經掌握了一套系統的養豬知識。他說,“我的身體還硬朗,如果我現在投入50萬元錢養豬,一年能給掙回20萬呢。” 中新社發 張婭子 攝
7月2日,安徽滁州市宣傳部、共青團滁州市委共同組織的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活動在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鳳陽縣小崗村啟動。來自滁州學院和全市各大中專學校的200多名志愿者們以“弘揚大包干精神,爭當新時代先鋒”為主題,將啟程奔赴農村開展理論及政策宣講、科技支農、支教支醫、法律援助等多項社會實踐。 中新社發 王家國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
中新網10月6日電 美國《僑報》發表社論說,中國建政伊始,便以土地改革開始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設。30年前,中國改革從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力。30年后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國有望部署再從農村發力,吹響深水區改革攻堅戰的號角:有消息稱,本次全會將聚焦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土地制度、糧食安全、城鄉一體化等熱點議題眾所矚目;胡錦濤9月30日考察小崗村時,更定調新“土改”,允許流轉土地經營權。
社論摘錄如下:
始于農村的改革帶來的成就舉世共睹: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城鄉生活品質提升、經濟高速增長、民主文明進步……但時過30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村、乃至改革全局的推進力已基本釋放完畢,一些弊端卻日漸凸現:
——農民以土地為“命根子”,現行的土地產權制度卻缺乏明晰。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法》將沒收的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后來,人民公社把土地收歸國有;家庭聯產承包制使“分田到戶”合法化,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擁有使用權。現行制度固然確保土地公有制、一定程度上調動農民積極性,卻未能使農民與土地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亦為一些不法官商勾結、利用建設征地牟取暴利提供可乘之機。
——農村是改革的發力地,現存的“城鄉二元壁壘”卻阻礙農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中國經濟創造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9.7%的世界奇跡,但城鄉收入差距亦創30年來最高。農民負擔增長一度甚至超過收入增長。“城鄉壁壘”帶來諸多現實的警訊:收入差距致農村內需不足、大量民工進城致農村“空心化”、城市擴張致耕地減少,甚至危及糧食安全……
當中國改革涉入深水區,乘風“破舊”勢在必行。但千年文明古國的改革命題恢宏復雜,牽一發而動全局,不能頭痛醫頭,所以這樣的“破”需具建議性,這樣的“破”需結合國情、解放思想、務實創新,即“大破才能大立”。
新一輪農村改革以“立新”為目的。它將再次激發中國農村內在的巨大活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醞釀中的土地改革有望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進一步明晰土地財產權,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延長土地經營權年限,甚至允許宅基地流轉。一旦允許流轉土地經營權,農業集約經營便具備條件,可大規模從事農業生產,擺脫小農經濟,加速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和全球化步伐。浙江等沿海省市近幾年的實踐已顯示,有償轉包、業主租賃、分季流轉、土地入股、土地互換等多種土地流轉形式,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十七屆三中全會有望將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正式寫入中央文件,催生更多財政惠民政策在重慶、成都等率先展開的“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探索調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改變農民公共資源分配中的弱勢群體地位。中國13億人口9億是農民,確保農民享受教育、醫療、社保等平等權利,乃至選舉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是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第一步。
然而,“立新”必須以“破舊”為前提。在“新土改”的過程中,中國不僅要沖破現有的各種阻擾,還要預備沖破新的障礙:
——“新土改”將使得土地收益轉向農民手中,現有的既得利益階層,如地方政府、鄉鎮干部,是否會以各種方式阻擾,而使得改革變形?
——“新土改”對各地農民而言,得益程度會有不同。如城鄉結合部的農民,將獲得較多土地級差收益。如何讓“新土改”使得全體農民獲益,而非產生新的鴻溝,也是個大問題。
——“新土改”使得部分農民失去土地的屏障,如何防止其副作用的擴散?如流民階層、城市貧民窟等問題,宜未雨綢繆。
30年一輪回,在“破”與“立”間,新一輪農村改革能否再次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突破,打響這場改革攻堅戰,考驗著北京的智慧和決心。
【編輯:劉雨生】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