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博士帶去漢字
漢字是日本文字的骨干,但漢字絕對不是日本人的發明,當然也不是徐福一行人帶去的禮物。漢字很早就傳到日本,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至今還沒有定論。
按日本學者的觀點。《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作者中村元說,“大約在1400年以前,漢文就傳入了日本。”《77把鑰匙——開啟日本文化的奧秘》編者梅棹忠夫說,“漢字和書面漢語最初是在公元5世紀,從朝鮮傳到日本的,那時候的許多書面文獻在日本流傳至今。”
在日本九州島發現隸書刻著“漢委奴國王”五個漢字的金璽,據考證是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賜給倭奴國國王的。公元285年,朝鮮的百濟博士王倫將《論語》、《千字文》等漢籍傳入日本,亦是漢字早已傳入日本的證據。
日本入先是借用漢字來注音,后改造漢字成日文字母“假名”,再經幾百年的演變,最后成了世界上唯一以三種文字,即漢字、平假名、片假名來書寫的語文。
漢字基本是象形文字、單音節,而日文則是多音節、形音文字。日文比日本入更是一個多元混合體。有統計,“日語中包含了25種語言”。日本前國家博物館館長木通口清之在《不消亡的日本入》中指出:“日本入十分貪婪地將世界上的各種語言同化為自己的語言,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這正是日本文化值得夸耀之處。”
從一個語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個民族的形成。《日本語的形成》作者安本美典曾經說,“日語形成網絡圖,可以說是一幅顯示日本民族、日本文化起源論的鳥瞰圖。”
語言學者大野晉則說,“日本的基層語言曾經是南洋語言,后在繩文時代終末期,泰米爾語覆蓋了這種具有近似以(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亞族音韻組織的語言。”
安本的結論是:“至少有四至五種不同語系的語言流入日本,對日語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
除了南方語系組成“祖語”,從彌生時代開始,隨著中國農耕技術從東北途徑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北方語系的朝鮮語、滿語、蒙古語為主的阿爾泰語系的文法系和元音調也給日本語帶來重大影響。這就構成了完全不同語系的漢語與日語相結合的背景。
日本文化充滿矛盾
中國復旦大學教授馮瑋說,“日本文化是一種充滿矛盾,但又是這些矛盾和諧統一的文化。”日文基本上是表音的,中文則基本上是表意的,漢字傳入日本即被改造利用,就說明,日本雖然沒有創造的天賦,卻有改造的能耐。
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血緣”確很相近,因此有入誤認中日“同文同種”。事實上,日本文化是多元的,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也非常“貪婪”地吸收其它世界的文化,將它改造成日本文化,形成幾乎無法相認的另一種文化。
日本入不僅有“縮小事物”的沖動,還有“改造事物”的能耐(現在稱“創新能力”)。比如漢字傳入日本,經日本入的刻意改造,形狀依舊,讀音、含義已不盡相同,甚至有大相徑庭的現象。不認識這個現實,不承認這個變化,我們就無法了解日本。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