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獲悉,今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定,全球經濟體表現疲軟,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10.4%的增長,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中新社發 劉懷君 攝
|
10月1日獲悉,今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定,全球經濟體表現疲軟,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10.4%的增長,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中新社發 劉懷君 攝
|
中新網10月16日電 香港《大公報》10月16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對于中國而言,明年或許將是更為關鍵的一年。隨著全球經濟衰退的陰霾加重,中國因外需疲軟導致的產能過剩的隱患將會日益加重,進而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當然,中國正嘗試開出自己獨到的“藥方”:以十七屆三中全會為契機,有關農村土地以及金融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有望提振內需,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就這一點而言,全球經濟陰霾下,一絲亮點猶存,復蘇希望猶在。
文章摘錄如下: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英國、澳洲儼然成了美國的難兄難弟,而美、英、澳經濟大幅放緩導致的需求疲軟又將進一步累及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實體經濟。全球實體經濟衰退的陰霾正以金融風暴為急先鋒日益逼近且加重。
近期,肇始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愈發激烈。10月3日,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億美元龐大救市計劃雖然終獲通過,但令人遺憾的是,截至10月10日,美股依然重挫不休,各主要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同樣是跌聲一片,折射出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的擔憂日盛。經濟學家們紛紛指出,全球實體經濟衰退的陰霾正以金融風暴為急先鋒日益逼近且加重。
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其經濟走勢無疑值得重點關注。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經濟前景一片黯淡,幾無亮點可言。
10月2日,美國勞工部發布的就業數據顯示,9月份全美失業率達到6.1%,同比增加1.4個百分點;非農就業人數當月減少15.9萬人,為最近五年來失業人數最多的一次。與此同時,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全美工作小時數更是處于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低谷。
至于生產領域,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即ISM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ISM制造業指數由8月份的49.9%降至43.5%,這一數據已經遠遠低于華爾街經濟學家原先預期的49.5%,是自2001年“9?11”以來的歷史最低值(當ISM指數位于50%以下時,表明全美相當一部分公司的經濟活動已經處在了萎縮之中)。
而在消費領域,發端于美國住房市場的危機已經波及到了汽車銷售業。8月份,全美新屋銷量以及成屋銷量分別為46萬套和435萬套,雙雙創下了十年來的歷史最低點。與此同時,美國第三季度的汽車銷量也創下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差歷史紀錄。預計未來一段時期,隨著次貸違約率、房屋止贖量的進一步提高以及非農就業人數的繼續下滑,全美消費支出將更加不容樂觀,其不利影響將波及到更為廣泛的經濟領域。
或許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近期所言,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已經大于50%。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英國、澳洲儼然成了美國的難兄難弟,經濟衰退的風險也在與日俱增。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兩個國家均已或多或少染上了“次貸病”。
美、英、澳經濟同步大幅放緩勢必加重全球經濟的衰退陰霾──三國共占據了全球經濟活動總量的三分之一強。近年來,美、英、澳憑借超越常規的信貸消費刺激全球其它貿易國乃至全球的整體經濟加速向前。如今,這一模式因次貸危機的深不見底已變得難以為繼。而美、英、澳經濟大幅放緩導致的需求疲軟又將進一步累及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實體經濟。因此,歐盟、日本經濟衰退的風險亦在不斷醞釀之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許多人寄望中國成為扭轉這場自上世紀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金融風暴的英雄,卻對中國自身存在的出口放緩、國內資產泡沫縮水等諸多難題視而不見。
中國目前的出口至少占據了國內GDP的四分之一強,美國需求疲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之大不容低估。并且,考慮到歐盟、日本經濟衰退導致的中國出口下滑,中國經濟尚存“自保”之憂,遑論其救助全球經濟。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股市、樓市的低迷也正通過財富效應的縮水極大削弱普通居民的消費預期。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中國的內需。此外,考慮到近期金融風暴正迫使流入中國的熱錢回國“救火”,中國國內亦將面臨著流動性縮窄的風險。
倘若處在十年前的經濟環境,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或可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來擴大出口從而延緩自身經濟下行,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彼時,美國經濟正處在一波繁榮周期,對于來自亞洲各國的產品有著相當的“好胃口”。然而,目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放緩甚至衰退,因此,貨幣貶值的“藥方”已經沒有多少療效可言。
那么,近期甚囂塵上的7000億美元救援計劃能否挽救美國實體經濟進而遏制全球經濟下行呢?
我們知道,7000億救市計劃的出發點在于:布什政府試圖通過收購金融機構因次貸受損的相關房貸資產,使得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變得“體面”起來,從而緩解市場惜貸情緒,提振投資者信心,最終遏制金融市場動蕩。
遺憾的是,該計劃對于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鞭長莫及。美、英、澳等擁有龐大經常項目赤字的國家,一向是以刺激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這其中,尤以美國為甚。在上一波繁榮周期中(2002年—2007年),受惠于房價的飛速上揚,以住房抵押為主要模式的信貸消費不僅提振了美國經濟,也為全球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助力。今時今日,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仍在繼續,市場惜貸氛圍濃重,信貸消費已失去了憑仗。換言之,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無法刺激美國消費領域的信貸增長,因而對美國實體經濟的拉動將會十分有限。
對于中國而言,明年或許將是更為關鍵的一年。隨著全球經濟衰退的陰霾加重,中國因外需疲軟導致的產能過剩的隱患將會日益加重,進而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當然,中國正嘗試開出自己獨到的“藥方”:以十七屆三中全會為契機,有關農村土地以及金融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有望提振內需,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就這一點而言,全球經濟陰霾下,一絲亮點猶存,復蘇希望猶在。(蔡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