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7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10月26日發表社論指出,金融危機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已全面浮現,在持續8年的高速成長后,今年第三季經濟增長率低于10%,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拐點”。這個經濟的“拐點”,也就帶來政策的“拐點”,在中共17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穩定的名義出手全面救市之后,當局開始籌備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的經濟政策定調,宏觀調控方針即將大變,中國大陸經濟的“三駕馬車”,也將重整上路。
社論摘錄如下:
金融海嘯爆發,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各界曾有激烈爭議。現在看來,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國大陸經濟不僅不可能再一枝獨秀,而且有深刻的影響,難以獨善其身。于是中共領導層定下要把自己的事辦好,其實就是要自保和自救,令中國大陸經濟能保持穩定。
金融海嘯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實際已表現在多個層面。在宏觀經濟層面,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大幅縮水、財政收入的明顯下降、外貿出口的減少、經濟成長的減速。按經濟學者的說法,是“輸入型危機”已經出現。
在微觀層面,情況可能更為嚴重,這就是大批外資企業、中小企業面臨困局。目前至少已有7萬家擁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倒閉,其中出口型紡織企業就已倒閉上萬家。顯示金融危機正沖擊中國大陸的實體經濟,企業集中倒閉潮一觸即發,而企業倒閉增多,失業工人將以千萬計。
出現這種嚴重的“輸入型危機”,與中國大陸經濟結構的變化有關。中國大陸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能保持經濟一枝獨秀,是因當時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還不算高,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由10年前的19.2%,增加到去年的37.5%,外資和民營企業占經濟的比重,也上升到6成左右。外需放緩對經濟的影響和沖擊,相應加大。
在這種情勢下,中共領導層決意以“保增長”為政策優先,而要保經濟增長,就得調整宏觀調控政策。中國大陸最重要的調控杠桿,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過去4年來,當局實施的是財政和貨幣的“雙緊”政策,是面對經濟高速成長,出現過熱之危。預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調整重回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之路。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經濟是靠“三駕馬車”,即投資、進出口和消費拉動。但三駕拉車之馬,步伐不那么一致。現在面對金融危機和全球市場的大變,投資和進出口的拉動力度,正在減緩,而消費的拉動力,多年來就有積弱之弊。因此,要穩定經濟,確保一定的增長,必須對三駕馬車重整。在三駕馬車中,由于全球經濟衰退似成定局,國際市場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復蘇,對進出口只能實施保守療法,以提供寬松的金融環境,放松銀根,輔之以稅務寬減等政策,以幫助企業度過難關。現在尤其要預作安排的,是外資企業可能出現的破產清盤潮。
投資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拉動,一直有重要影響。去冬今春以來,在當局防經濟過熱政策下,固定資產投資有明顯減少,現在放手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已勢在必行。目前當局已在研究,主要在鐵路、公路和碼頭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上,加大投資力度,鐵道部和交通運輸部,已受命研究和拿出投資方案。在這兩個領域的建設之外,相信地方也會趁勢而上,推出一批重點項目的投資。
中共領導層定的經濟對應之策,主要是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當局預期將提出一系列措施,來刺激內需。由于中國大陸的財政收入在分配格局中占有過高比例,居民收入比例相對偏低,同時城鄉居民的保障體系又極不完善,是這些年來消費不振,內需不強的主因。也正為此,擴大內需的政策,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表面看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調控取向,已經十分明確,但具體政策調整,不會那么輕松,這是因為三駕馬車,去向不一,地區行業,千差萬別,再加上這些年來利益格局多元化、博弈復雜化,三駕馬車重整的過程,還不是那么容易。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