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7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27日發表題為《美國的苦會不會是中國的福?》的文章指出,中國未來幾年的挑戰是擺脫美國債務,開始投資于本國民眾的醫療、教育和環境福利。事實證明,以10%的年平均增長率來發展經濟,可能是經濟發展中最容易的階段。
文章摘錄如下:
布什政府的官員為了通過了救助美國金融體系的方案,刻意喚起人們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恐懼。但對絕大多數亞洲人來說,經濟蕭條在他們的腦海里仍然記憶猶新。
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打垮了銀行、企業和政府。1997年泰銖的崩潰是點燃危機的導火線。災難迅速在東亞蔓延,一系列貨幣貶值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連遙遠的俄羅斯和巴西都感受得到。韓國和香港的長期“經濟奇跡”戛然而止,印尼和泰國的快速增長也同樣難逃厄運。
那次危機的核心教訓就是要保持大筆外匯儲備,這已經成為東亞政府一個堅定的信念。20世紀90年代,盡管出口和外國投資繁榮興旺,快速增長的亞洲經濟體卻只維持小規模的外匯儲備。
1997年的混亂一開始,政府因缺乏外匯儲備而無力解救陷入困境的銀行,只能被迫向國際機構求助。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卻附帶許多條件,包括要求加快資本市場的自由化,也就是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事實上,西方口中的“亞洲金融危機”,在亞洲被稱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危機”。必須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指示所帶來的政治屈辱和經濟挫折,確定了保持大規模外匯儲備的重要性,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貨幣穩定,還關系到經濟主權。
有一個亞洲經濟體在1997至98年的危機中所受的損害相對較小:那就是中國。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中國已經積累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在面對危機時,拒絕重估其幣值。
從那時開始,中國便積極追求高增長、出口和高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設定匯率上限和以遠超過自身消費所需的方式進行生產,中國積累了龐大的外匯儲備,2005年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
即便中國在2005年(在美國財政部官員的壓力下)讓人民幣局部自由浮動,其龐大的外匯儲備仍然以每年20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過去一年半,中國的外匯儲備飆升到1.8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
中國政府可能在清朝的太平日子后,就再沒擁有過如此巨大的財富。當時歐洲對瓷器、茶葉和絲綢貪得無厭的需求,讓北京的中央金庫中塞滿了銀錠。然而,中國目前的儲備并不是能注入到國內經濟中的真正財富。相反的,它的儲備絕大多數是用來認購美國的債券。
即使在華爾街落難前,中國國內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國家的外匯儲備已經遠遠超過避免1997至98年危機再次發生所需。要求投資策略多樣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大。畢竟,考慮到國債的低收益和人民幣穩步升值的差距,投資美國國債幾乎注定要賠錢。
隨著一年前掌管20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的中國投資公司的創立,北京采取了把更多投資放在股權的做法(盡管中投公司早期對黑石集團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資廣受批評)。
曾任職于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謝國忠,上周提出中國應將其美元資產大規模置換成美國公司的股份,并挑戰美國克服其金融上的懼外情緒,避免一場由資金不足引發的災難。
但中國有很多人,包括民族主義博客和主張社會正義的積極份子,推動了對龐大外匯儲備更深層次的批判。他們質問,在國內有如此多需求未被滿足的時候,為什么要匯集中國的資金來為美國的負債消費型經濟買單?
中國一派繁榮的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正快速現代化,但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基礎設施卻正土崩瓦解,特別是在內陸和對廣大的農村人口而言。
多年來,中國中央政府一直在談論通過把教育開支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和取消學費,并推進“可持續發展”模式,創造擁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和諧社會”。
從中長期看,潔凈空氣和飲用水缺乏,加上不是人人都能獲得醫療和教育的經濟代價,會對中國造成嚴重的損害。
中國未來幾年的挑戰是擺脫美國債務,開始投資于本國民眾的醫療、教育和環境福利。事實證明,以10%的年平均增長率來發展經濟,可能是經濟發展中最容易的階段。(魯樂漢)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