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9日電 香港《大公報》10月29日在“縱橫談”欄目載文指出,就在華爾街金融危機在歐美大陸持續發酵,世界最發達國家經濟普遍陷入困境之際,中國如何動作引起世人關注。一些分析家和政客紛紛走上前臺,不惜用最感人的語言,給中國“戴高帽”,把中國視為“穩定世界經濟的關鍵因素”、“核心所在”。但是,“高帽”之下恐另有目的,中國應保持警惕,謹防美歐釀禍,中國埋單。
文章摘錄如下:
當前的金融海嘯動搖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其沖擊波和擴散效應仍在不斷加劇,何處是岸連最天才的預言家也不敢妄下定論,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困境的威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在眉睫。金融危機必將導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美國“超強時代終結”,世界可能會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誰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中國首當其沖成為世人關注的中心。許多分析家異口同聲地認為,金融危機帶給中國走出去的“機遇”,是“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千載難逢的機會”,“擺脫美元和讓人民幣成為全球性儲備貨幣的時機終于來臨”,中國是“西方銀行的潛在救星”,是“救市思考核心”等等,就連中國不發達的金融體系、不完善的金融市場也為人大加贊揚。積極推動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歐洲,近期頻頻向中國示好,欲聯合中國取代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金融海嘯將改變世界版圖,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國,中國理所當然要參加未來世界設計。中國擁有近兩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擁有十三億人的龐大內需市場,也最有資格參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但也應當看到,作為經濟全球化中的一分子,中國也是這場危機的受害者,中國也面臨美歐同樣的挑戰。
近一段時間以來,“危機”是全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連西方偉大的語言學家都非常欽佩中國祖宗把“危險”與“機遇”聯系在一起的非凡創造力,西方在評價中國時,也就習慣了把“危”與“機”放在一起考量。說到底,中國的“機遇”,對西方國家來說,就是“危險”和“挑戰”,就是“威脅”。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機遇論”與“中國威脅論”總是相伴而生。改革開放了,中國人終于走出了國門,西方出現了“中國人口威脅論”、“黃禍論”,中國產品走上了國際市場,國際上開始熱炒“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產品威脅論”,中國科技發展了,西方又屢屢爆出“中國間諜威脅論”等等。
在處理許多棘手的國際熱點問題上,美等西方國家也曾給中國戴過“高帽”,無論朝核、伊核、中東問題,還是國際貿易問題,中國的作用常被冠以“關鍵”、“特別重要”、“不可替代”。但華麗辭藻的背后,是美國希望通過一種“責任”把中國綁在它的戰車上,成為美的“利益攸關者”。
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目的是讓十三億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好些。中國不是救世主,也不想當救世主。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