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據俄羅斯新聞網報道,全球金融危機在德國再度引發了人們對科學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斯著作的濃厚興趣,特別是其批判資本主義的宏篇巨著《資本論》特別受歡迎,銷量不斷飆升。柏林卡爾-迪茨出版社社長施特隆普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惡化的背景之下,共產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再次成為時尚,其著作再度暢銷,其中《資本論》第一部的銷量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2倍,達到了1500冊。預計到今年年底前,馬克思著作的需求量還會猛增,可能會成為圣誕節最佳禮物。 中新社發 任衛紅 攝
|
2008年10月21日,據俄羅斯新聞網報道,全球金融危機在德國再度引發了人們對科學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斯著作的濃厚興趣,特別是其批判資本主義的宏篇巨著《資本論》特別受歡迎,銷量不斷飆升。柏林卡爾-迪茨出版社社長施特隆普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惡化的背景之下,共產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再次成為時尚,其著作再度暢銷,其中《資本論》第一部的銷量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2倍,達到了1500冊。預計到今年年底前,馬克思著作的需求量還會猛增,可能會成為圣誕節最佳禮物。 中新社發 任衛紅 攝
|
中新網11月10日電 香港《文匯報》11月10日發表賴明明撰寫的文章指出,被描繪成人間天堂的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僅無法防范金融海嘯、而且還是金融海嘯的發源地!對資本主義的反思必然導入對馬克思的重新認識,而這一思潮已悄然在歐美學術界擴散。
文章摘錄如下:
一場起源華爾街、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動搖了世界經濟金融秩序。財富如煙,富貴似夢。環球股市狂瀉,金融資產縮水,港人均蝕208萬。亞歐會議呼吁改變美元獨大的現行國際金融體制。中俄首腦發表共同宣言支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此時此刻,世界村的居民都不約而同地思考著一個同樣的問題:財富被誰盜竊了?華爾街到底發生了什么?
被描繪成人間天堂的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僅無法防范金融海嘯、而且還是金融海嘯的發源地!對資本主義的反思必然導入對馬克思的重新認識,而這一思潮已悄然在歐美學術界擴散。
德國柏林專門出版學術著作的卡爾-迪茨出版社銷售業績顯示,此前少人問津的《資本論》最近驟然熱銷,迄今已賣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銷量的3倍,更是1990年銷量的100倍。以前人們買《資本論》僅是為了裝點門面,如今,銀行家和經理們也開始讀《資本論》,試圖從中探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德國的出版商更預測,《資本論》有可能成為今年圣誕節的最佳禮物。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重讀《資本論》對認識和理解資本主義是大有裨益的。歐洲的青年一代之所以追捧馬克思,是因為他們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逐漸認識到,以貿易自由化、減少政府經濟干預、財政緊縮、企業私有化等為核心的自由資本主義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并不能給他們帶來所謂的幸福。
追捧馬克思的政界人物還有法國總統薩科齊。日前有消息稱,薩科齊被人看到在翻閱馬克思的著作。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在上個月給予了馬克思正面評價。他說:“長久以前,馬克思就窺探到了資本主義的運轉之道。”羅馬教皇也對主張無神論的馬克思說了些好話,贊揚馬克思有“絕佳的分析技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資本主義周期性的危機不可避免”。
經濟危機通常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社會經濟的大混亂。表現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即生產的商品相對于勞動人民的有效需求來說是過剩的。
美國次按危機其實就是作為商品的房屋大量過剩。大量“窮人”買不起房,卻又在低利率、零首付的誘惑下去買房。
馬克思緊接著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注:《資本論》第三卷) “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個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盡管再生產過程排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注:《資本論》第二卷) 這樣,商業和產業就會出現虛假的繁榮。生產的極度擴張,又是借助信用來實現的。在繁榮階段,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巨大增長和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起,又為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提出了強烈的需求。金融繁榮導致實體經濟繁榮,實體經濟繁榮又反過來加強金融繁榮。 但是,手中堆積著大量商品的資本回流卻非常緩慢,數量非常少,“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于是崩潰就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注:《資本論》第三卷)
《資本論》提到的“大商人”,在今天的美國,其實就是按揭銀行、投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
嗚呼,哀哉!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歷了很長一段增長之后最終還是沒有逃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黑洞。
危機的元兇是格林斯潘的低息政策?按揭銀行的激進推銷?華爾街的金融創新?抑或政府對金融市場監管不力?究根溯源,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先天不足。
格林斯潘在國會聽證會上最終承認,其任內的低利率政策及過度寬容的金融監管令次按危機惡化。
權力沒有監管就會生成腐敗;同樣的,資本沒有監管也會生成腐敗。華爾街的資本就是在自由經濟的幌子下,在沒有任何監管的體制內,披著金融創新的外衣,不擇手段地追逐最大利潤。
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產品對經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掩飾和美化。生產、消費、交易的表象都被所謂的金融杠桿放大到遠超現實的程度,金融領域的畸形經濟霸權通過制造瘋狂的樂觀達到了對經濟和社會的空前統治。
金融衍生產品是資本貪婪本性的極致表現,成就了華爾街的輝煌,也是危機的導火線。可以講,金融創新與金融衍生產品次按這塊巨石最終難以逃脫黑格爾否定之否定法則,將華爾街五大行砸落馬下,僅余高盛、大摩苦苦支撐。
經過漫漫嚴冬之后,雪萊才會呼喚“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金融衍生產品給美國的經濟春天上百倍的放大效應;金融衍生產品也將給美國的經濟冬天上百倍的放大效應。美國經濟危機的冬天剛剛來臨,遠遠看不到盡頭,美國必須準備應對長達兩年到三年的經濟衰退。
當前,沒有人否認,華爾街的游戲規則必須更改,華爾街的金融創新必須監管。問題是如何監管及在穩健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離論”是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平衡法則,而此法則是否適合資本主義的金融體制呢?也即是否可按照三權分離原則,將華爾街金融制度的立法權、金融產品及活動的監管權(司法權)、銀行、金融機構的執行權(行政權)分離?將華爾街大行的金融創新與活動納入監管范圍?
至少,華爾街金融資本的自由只是在法律范圍內做任何事情的自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