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顯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改革開放30年國民經濟邁上大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中新社發 劉懷君 攝
|
10月27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顯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改革開放30年國民經濟邁上大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中新社發 劉懷君 攝
|
中新網11月11日電 美國《僑報》11月11日發表社論指出,盡管現在斷言中國經濟能盡快擺脫金融危機的傷害尚為時過早,不過,我們相信,未來的中國經濟極可能走出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立行情。這段行情將讓世界分享到其穩定發展的成果。
社論摘錄如下:
中國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終于出籠了。北京選擇一個大家正在度假的星期天(11月9日)正式對外公布了未來兩年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民生工程和減輕企業稅負在內的刺激經濟十項方案。專家估算,4萬億投資相當去年大陸全社會投資總額的近三成,可拉動GDP約2個百分點的增長。
而先后在昨天和今天公布的大陸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居民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指數顯示,這兩項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均較此前外界預期的要好,CPI更是繼9月回落到5%以下后,10月份只有4%,連續兩月實現溫家寶在今年3月的政府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物價漲幅控制在4.8%以下的水平。正是受上述多項利好的帶動,大陸股市和期市昨日全線飄紅,上證綜指大漲7.27%,市場人氣開始重聚。
從今年9月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并蔓延全球的兩個月中,外界一方面亟盼外匯儲備總量排名全球第一的中國,能盡快出手幫助包括美國在內的陷入風暴中國家渡困。不少海外輿論認為只有中國才能成為當今世界的“救世主”,并因中國“行動遲緩”而施壓北京。
而在另一方面,人們更擔憂中國經濟可能會受金融風暴打擊而出現“增長拐點”,尤其是當東南沿海不少出口型企業出現倒閉,失業人數增多,股市期市“跌跌不休”時,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也一度彌漫市場。一些投資者當初甚至沒能讀懂,在風聲鶴唳的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為何撇開“如何應對金融風暴”這一全球熱點議題而將政策目標對準“農村改革”。
事實上,對于北京來說,改革開放30年雖讓中國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體制,積累了不少社會財富,但人口、資源和社會文化等國情狀況的獨特性依然令中國在解決自身經濟問題時可以也完全能夠采用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方式。
中國是次出手“救市”方式或許根本沒有暗合西方社會的預期——不是拿外儲去購買外國資產,而是投入財力拉動國內需求,涉及到諸如西北一個小城市的機場,東北某一大城市的棚戶區和西南震后重建的醫療設施等這些細致和具體項目。對此,恐怕外界一時還不能了然,甚至中國或許還會受到來自各方面壓力。
但能將中國經濟變革和增長中不斷增加負荷的“劣勢國情”轉化為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消化國際經濟不利因素的優勢能量和空間。這便是中國的最大成功。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所言:“保持強有力的、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不出現大的起落這就是對世界經濟最大的貢獻”。
早在1998年,面對來勢洶洶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國內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中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沉著應對,最后成功化解危機,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人便闖出一條“以內制外”危機應對之路,盡管今天的中國經濟形態,以及國際環境和金融危機的復雜程度與10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語,但中國眾多的人口、齊全的經濟門類和足夠縱深的市場等這些基本要素并沒有改變。
當然,“以內制外”并不是說中國不參與危機救援的國際合作(胡錦濤即將來美參加G20會議,中國將有何舉措將引人注目。),而是說中國經濟自救的過程,也是最大限度幫助他人的過程。而且,與西方國家救援活動多集中在虛擬經濟領域不同,中國刺激經濟的著力點在實體經濟領域,這將直接促進國力的提升、民生的改善。
因此,盡管現在斷言中國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能盡快擺脫金融危機的傷害尚為時過早,不過,我們相信,未來的中國經濟極可能走出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立行情。這段行情將讓世界分享到其穩定發展的成果。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