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8日電 美國《僑報》11月17日發表時事評論文章指出,本月5日發表的《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意味著其未來幾年中國將會加快在拉美的外交步伐。而事實上,作為中國制訂的首份拉美政策文件,北京選擇在兩岸“陳江會”舉行期間公布,背后的考量更可能與臺灣有關。
文章摘錄如下:
剛剛結束華盛頓G20國際金融高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隨即對拉美三國哥斯達黎加、古巴和秘魯進行國事訪問。不難看出,中國政府在忙于應付金融海嘯的眼下,仍未忘發展與第三世界地區的外交關系。
而本月5日發表的《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意味著其未來幾年中國將會加快在拉美的外交步伐。而事實上,作為中國制訂的首份拉美政策文件,北京選擇在兩岸“陳江會”舉行期間公布,背后的考量更可能與臺灣有關。
而在此之前,本世紀中國政府已發表過兩份針對地區的外交政策文件。第一份是2003年的《對歐盟政策文件》,中國很快與歐盟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的蜜月期直至德法兩國元首易人才有所降溫。第二份是2006年的《中國對非洲地區政策文件》,中非關系隨即進入嶄新階段,最明顯地例子是,非洲53個國家中有48國的元首在當年11月齊聚北京,出席有史以來最大的元首級聚會——中非合作論壇峰會。
大國外交往往離不開利益。中國目前在拉美主要有三大戰略考慮:一是經濟合作;二是削弱臺灣在當地的影響力;三是提高同美國抗衡的籌碼。
美國一向視中南美洲為其勢力范圍,拒絕他人插手。按照胡溫政府謹慎小心的作風來看,北京當局斷然不會冒然明確拉攏拉美國家,以致對美國形成一股抗衡力量,這與中國目前的國力也不相符合。
因此,與拉美加強經貿合作才是中國政府的最大企圖。中國經濟近年來不斷壯大的同時,也受到能源和資源的制約。據統計,當前中國2/3的進口石油來自局勢不穩的中東,這并不利于中國穩步崛起。相比之下,拉美多國的石油、銅礦資源豐富,近年中拉貿易額又日益上升。不難推測,中國未來將會增加同拉美的經貿尤其是能源方面的合作,保障資源供應安全。
不過,如果只是純粹的經濟合作,當然沒有必要特別發表外交政策文件。所以嚴格來說,北京此舉的背后應該還帶有另外的外交思維。
目前,全球共有24個國家與臺灣保持“邦交關系”,在拉美就有12個,這些國家曾多次在聯合國提出動議,支持臺灣入聯。在北京政府眼中,一旦在加強與拉美國家經濟合作之余,又能鼓勵各國不同臺灣發展官方關系,無疑可以一箭雙雕。
若把上述思維結合到最近大陸獲準加入美洲開發銀行一事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來。在與臺灣保持“邦交關系”的拉美12個國家中,有10個是美洲開發銀行的成員國。
今年10月,美洲開發銀行宣布正式接納中國成為第48位成員國,此舉意味著:
其一,中國日后將可以參與向拉美貧困國家提供援助的新國際角色,援贈對象涵蓋臺灣的“邦交國”,這無疑將會淡化臺灣在本地區多年累積的影響力。
其二,中國參與美洲開發銀行的日常運作,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該行項目招標的權利,加深與拉美國家的經貿關系,進一步將中國與本地區蓬勃的經貿關系提升到開發伙伴的層次,進一步加強對拉美國家的影響,相對地削弱臺灣以往在拉美地區的角色。
從臺海關系近期漸趨于和緩的情況來看,“外交休兵”已成為兩岸的政治默契。在避免破壞兩岸關系的考慮下,人們還可以看出,北京未來幾年只會對臺灣“友邦”的熱情采取冷處理,斷然不會跟臺灣爭奪“邦交國”。這樣說并非沒有證據:早前有臺灣傳媒報道,迄今至少有3個臺灣的“友邦”積極與大陸接觸,表達建交意愿,但中共一直不急于與之建交。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大陸不跟臺灣爭奪“邦交國”,并不意味著北京就會放手不理臺灣的“外交事務”。相反,可能正在學習“獨派”人士這些年來推行“漸進式臺獨”的方法(即所謂“切香腸式的外交策略”),通過與拉美國家尤其是臺灣的“邦交國”發展經貿關系,逐段掩護前進,一方面向臺灣施軟,另一方面又在海外一步步統合其“外交盟友”,把臺灣的“外交空間”主動權掌握在北京手中。這種獨具匠心的策略,其功效不容忽視。(戴慶成)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