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俄羅斯新任總統梅德韋杰夫來到克里姆林宮西北側紅墻下的亞歷山大花園,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3周年。這是梅德韋杰夫就任總統后的首場正式活動。 中新社發 田冰 攝
|
5月8日上午,俄羅斯新任總統梅德韋杰夫來到克里姆林宮西北側紅墻下的亞歷山大花園,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3周年。這是梅德韋杰夫就任總統后的首場正式活動。 中新社發 田冰 攝
|
中新網12月9日電 香港《大公報》12月9日發表評論文章《美俄雙方的“后院”拉鋸戰》指出,梅德韋杰夫出訪拉美,乃至和委內瑞拉進行聯合軍演,不啻是俄羅斯被迫之下的反擊。雖然,俄羅斯在軍力上遠不如美國,但這種不退縮的對峙已經彰顯了俄羅斯的態度,具有影響美俄兩國關系走勢的象征意義。
文章摘錄如下:
11月24日至28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先后對秘魯、巴西、委內瑞拉和古巴四國進行訪問。這是梅氏就任俄羅斯總統以來對拉美的首訪。不僅如此,自12月1日起,俄羅斯和委內瑞拉還將在加勒比海域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可以說,俄羅斯成功地進入了美國的拉美后院,并和美國在拉美的兩個敵人委內瑞拉和古巴建起了親密聯系。對此,法新社、美聯社、《紐約時報》等都認為,這是俄羅斯向美國的挑釁。西班牙《國家報》更認為,這是俄羅斯向美國展示實力,“準備好了改善與美國鄰國之間的地緣戰略關系,好讓美國感到些許擔憂”。
現在俄羅斯雖然不比蘇聯,但是長驅直入在美國的后院同美國的敵人委內瑞拉進行聯合軍演,雖然俄委聲稱不針對“第三國”,但無異于向美國叫板。這種美俄間的拉鋸戰,說到底是兩國各自在對方的后院行動所致。
近幾年,美國通過北約東擴,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恐戰爭、戰略導彈防御系統、形形色色的顏色革命,不僅將原來屬于俄羅斯戰略緩沖的東歐地區納入北約范疇,還直接蠶食到獨聯體國家,使俄羅斯傳統的地緣戰略空間幾乎全部被侵占。尤其是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倒向西方,俄羅斯周遭已經被西方所包圍。美國在波蘭和捷克部署戰略導彈防御系統,則直接威脅到俄羅斯本土的安全。在此情勢下,普京總統任職后期才和美國和歐洲展開針鋒相對的戰略博弈,甚至被觀察家們視作“新冷戰”。京奧期間俄格沖突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全力支持格魯吉亞,美國軍艦更是進駐黑海,俄羅斯的后院全部由美國及其支持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控制。
所以,梅德韋杰夫出訪拉美,乃至和委內瑞拉進行聯合軍演,不啻是俄羅斯被迫之下的反擊。雖然,俄羅斯在軍力上遠不如美國,但這種不退縮的對峙已經彰顯了俄羅斯的態度,具有影響美俄兩國關系走勢的象征意義。
美國遭遇百年不見的金融危機,俄羅斯依傍的能源戰略也因為能源價格的下跌而失去強勢,兩國都面臨著經濟頹勢。雖然奧巴馬會在伊拉克實行撤兵式的戰略回縮,但是他在中東的戰略布局和歐洲盟國推進北約合作的既有戰略不會改變。因此,美俄的地緣政治沖突是必然的。而且,在奧巴馬當選之后,梅德韋杰夫就出訪拉美并和委內瑞拉聯合軍演,兩位新總統在各自后院的遭遇戰可能會比普京和小布什時代還要激烈。更重要的是,隨著孟買恐襲的發生和印巴沖突的加劇,美國反恐重點將轉向南亞次大陸。在此情勢下,美國極有可能將中亞地區視作反恐縱深,等于向俄羅斯的后院又插進一把鋼刀。兩國關系又如何緩頰?可以預料,作為戰略反擊的舉措,俄羅斯極有可能深化同傳統盟國古巴的關系,并加強同巴西、秘魯等國的能源合作,沖擊美國在該地區的能源柯斷。
雖然俄羅斯的國力大不如從前,雖然俄羅斯的遠洋軍事能力和美國不再一個量級上,正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所嘲諷的那樣:“我不知道他們這次有無拖船隨行!(意指俄羅斯軍艦破舊)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只要俄羅斯進入了美國后院,只要美國遏制委內瑞拉和古巴的戰略不變,俄羅斯在拉美的勢力就可能扎下根來。雖然有人認為俄羅斯是以“19世紀的方式推行反美路線”、“在軍事上毫無意義”(獨立軍事分析家亞歷山大?戈爾茨語),但是,聯想到朝鮮、伊朗在遠離美國后院的東北亞和中東地區搞核武,就使得美國政府緊張異常,又何況是軍事實力強勁的俄羅斯在美國后院示威?美俄固然不能構成新一輪你死我活將影響全球的“新冷戰”,但俄羅斯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在美國的臥榻之側制造麻煩,以表達美國對俄后院滋擾的不滿。
不過,如果美國持續在俄羅斯后院步步緊迫,也不排除俄羅斯制造“相當烈度”的麻煩──如俄羅斯幫助委內瑞拉海軍提升可以控制巴拿馬運河的軍事能力,那將是對美國利益的“攔腰斬”。
更讓美國和西方大跌眼鏡的是,本以為出身俄羅斯自由知識分子家庭的梅德韋杰夫會從普京的鷹派態度轉圜,實行對美歐相對溫和的外交路線,殊不知西方的判斷嚴重失誤。12月1日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則清醒得很,認為梅氏入主克宮半年就已形成了“梅德韋杰夫主義”:一是對內彌合分裂主義;二是對外恢復俄羅斯的全球地位。他對內崇尚自由,對外則比普京更好斗。
筆者以為,這算是評價梅德韋杰夫的驚世名言,進軍美國后院,只不過是梅氏好斗的開始。俄美間的直面齷齪還在后頭。(張敬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