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9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載文《山寨當道,好漢上山?》指出,中國盛行“山寨”風,但畢竟不是長遠之計。
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在中國流行的“山寨”產品,反映了幾個現象,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最早出現的是“山寨手機”,沒想到這個頗具江湖味的稱呼,竟然引起共鳴,隨即衍生各式各樣的“山寨”產品,從“山寨數碼相機”、“山寨iPod”、“山寨電影”到“山寨周杰倫”,應有盡有。
甚么是“山寨”,其實它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盜版。
中國人現已不稱仿冒品作盜版,全部都已“正名”為“山寨”,好沾點俠盜風骨。
至于使用“山寨”產品的人,也不再遮遮掩掩、偷偷摸摸,懷有犯罪感或羞恥心,生產商樂得大打廣告,百姓也高呼“平、靚、正”的“山寨”產品萬歲,有人甚至還自創“山寨”產品。
“山寨”一族、“山寨”文化的出現,首先反映出,中國民間對本土草根力量的認同。
在英文里,盜版叫pirate,取自它的原意海盜。海盜文化源自西方,指的是非法攻擊、劫掠船只以及沿海城市的盜匪,是惡名昭彰的歹徒。
而“山寨”這個詞,典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群遭奸人惡官坑陷的好漢義士聚居的地方,這些俠義仁士雖然落草為寇,但他們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在百姓心中宛如英雄。
所以有人認為這波“山寨”風,是中國的年輕人對社會體制和主流文化的一種反叛和挑戰,特別是針對西方壟斷集團暴利行為的一種反抗。而這一解釋,也完全符合梁山泊好漢的作風。
只是,這里頭我們還必須思考,老百姓為甚么要“反”呢?
再換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山寨”文化就是侵權文化,是公然罔顧知識產權,是中國常被外國投訴的盜版行為。
有一個叫王冉的人就在部落格發表文章《山寨文化泛濫是一件丟人的事》,稱山寨文化的泛濫與其說是對草根創新精神的標榜和昭彰,不如說是對中國知識產權意識嚴重缺位的裸露與諷刺。
但問題是,在中國沒幾個像王冉這樣的人,都覺得“山寨”產品沒甚么不好,甚至還沾沾自喜。
根據一項網絡調查,對于“山寨文化”,2169名受訪者中就有超過半數的公眾(56.9%)認為應該任其發展,只有19%的人認為應該制止其繼續蔓延,另外24.1%的人覺得“不好說”。這又反映了另一個現象,就是在魯迅先生死后70年,阿Q精神至今仍然深植中國人體內。魯迅當時看到中國人個性之弊,創造了阿Q這位人物,但是今時今日的中國,阿Q精神為甚么還在,也是值得思考的。
最近全球金融危機,龍頭老大美國首當其沖,歐洲也受到直接牽連,情況好不到哪里去。世界都轉而寄望過去10年來經濟增長最迅速的中國,希望中國能撐住這股衰退潮,做世界經濟的后盾。
經濟改革取得成果后,中國政府就開始立志要當區域老大,現在正努力在學習當大哥,今次全球金融危機,正好為她提供了一個舞臺。
而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表現也令人滿意,除了在國內積極采取救市措施,也主動與世界其它國家合作,展現出她在躍上國際舞臺后的大將之風。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兩國同意共同提供200億美元貿易融資以刺激貿易活動就是一例。
然而,國內這股“山寨”風的盛行,儼然與政府當局正致力達致的形象是相悖的,如果不將“山寨”文化收編管制,中國不久后將會被套上“山寨”國的封號,這怎么聽都不太雅吧!
誠如網民所言,“山寨文化”激發出人們追求創新的精神,那么與其放任創意“山寨”化,倒不如吸取源源不絕的創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盡早擺脫世界工廠的形象。惟有這樣,才較接近中國成為區域一哥的理想。要知道,“山寨文化”畢竟不是長遠之計。(蔡思潔)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