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是遼寧大連首個環衛工人日。當日,7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優秀環衛農民工獲得該市戶籍。 中新社發 畢崇明 攝
|
10月26日是遼寧大連首個環衛工人日。當日,7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優秀環衛農民工獲得該市戶籍。 中新社發 畢崇明 攝
|
中新網12月19日電 香港《大公報》12月19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戶籍改革的關鍵是確保城鄉居民在全國各地自由居住、工作,全國公民在中國的土地上都能享受沒有差別的平權待遇。沒有平權的戶籍改革,譬如按照居住地登記戶口,基于對大城市特權語境的向往,13億人就會擠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
文章摘錄如下:
中央政策研究室社會局有關負責人在參加“社會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論壇時透露,戶籍改革將逐步取消農村戶口,按居住地登記戶籍。
考察新中國戶籍制度的路線圖,無論是1958年到1978年的嚴格控制型,還是1978年至今的半開放型,戶籍制度都是有利于公共管理為基礎的。這種有利于管理者的制度,卻造成了城鄉差別和居民權利的差異。即使在今天全國城鄉人口流動的大趨勢業已形成,每年有1.5億農民工涌入城市的現實情況下,管理型戶籍制度依然殘存著就業、入學、社會保障等權利方面的落差和不對等。尤其是在京、滬、穗等大都市,城鄉、本地和外來人口的權利差異更大。可以說,老的管理型戶籍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
當然,這些年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也一直沒有停歇。按照公安部的說法,目前已有河北、遼寧等12個省區市相繼統一了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取消了農業與非農業戶口劃分,統稱為居民戶口。但是,這樣的戶口改革,只是形式上的城鄉身份卷標的統一,但是在實際權利上,城里人還是城里人,鄉下人還是鄉下人。一個色的戶口本,改變不了橫亙于城鄉二元鴻溝上的權利不平等。
同理,按居住地登記戶口,確實要比按出生地登記戶口要兩性得多。但是,這種戶口登記不具有實際操作性。以北京為例,在京外來人口遠遠超過戶籍人口。這些在京居住的外來人,就可以登記為北京戶口么?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寓居于各大城市的外來人,他們都按照原本的戶籍領取了代表自己法定身份的身份證。如果按照居住地登記戶口,身份證也要重新辦理,這就造成了全國性的居民身份信息紊亂,整個社會就會陷入癱瘓之中。
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既不是戶口本統一的問題,也不是按照出生地還是居住地登記的問題,更不是讓城里人和鄉下人統稱“居民”的問題。這些,都是形而下的膚淺的管理手段上的變幻,而沒有觸及公民權利平等的核心。
戶籍改革的關鍵是確保城鄉居民在全國各地自由居住、工作,全國公民在中國的土地上都能享受沒有差別的平權待遇。
果如此,北京的高考生就不會比老少邊窮的高考生享有加分的待遇;廣州的走鬼們也將和老廣州們享有一樣的保障權利和創富機遇;打工仔們的兒女們在深圳就可以和當地老板的孩子無差別地踏進同樣的學校學習……平權,才能真正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平權的戶籍改革,譬如按照居住地登記戶口,基于對大城市特權語境的向往,13億人就會擠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
其實,在原有戶籍制度基礎上進行的打補丁式的改革,總是在基因里沉淀著計劃經濟時代權力管理至上的沉疴,和市場經濟時代權利型社會無法兼容。(張敬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