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華爾街的平安夜 中新社發 孫寶欣 攝
|
漫畫:華爾街的平安夜 中新社發 孫寶欣 攝
|
中新網12月29日電 美國《僑報》周末版12月28日發表該報評論員蕭冬撰寫的文章指出,馬多夫案,是長在美國現有體制上的毒疣,暴露的是美國經濟之患、華爾街之患,而不僅僅是人性之患。所以,華爾街不能無可奈何,而是應該痛下決心,從模式變化入手,改造自新。
文章摘錄如下:
12月,已經連連“震撼”世界的華爾街再給全世界送出一顆“圣誕震撼彈”:前納斯達克主席馬多夫涉嫌設下投資騙局被捕,涉及款項高達500億美元,可能是史上最大詐騙案之一。今年70歲的馬多夫當過救生員,多年后,這個前救生員不僅把許多人、許多機構拉下了水,還要了人命(一名法國基金投資人因投資馬多夫損失15億,無法面對良心而自殺。)。
馬多夫的騙術并非復雜:1919年,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意大利職業騙子把新投資者的錢付給最初投資的人,在短短時間內,騙得當時是天文數字的1500萬美元。后人把這種騙術稱之為“龐氏騙局”。同樣,馬多夫以其它投資者的本金,作為投資回報支付給另一些投資者。由于沒有投資收益的支撐,龐氏騙局一般難以維持太久。當年龐茲也僅僅維持了一年。但馬多夫拆東墻補西墻,奇跡般地維持了數十年,騙過了許許多多的頂尖投資銀行、監管機構。
痛定思痛,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是馬多夫太狡猾,還是華爾街太無能?
的確,在騙術方面,馬多夫遠勝他的老祖宗龐茲。他極其善于利用投資者的貪欲、對權威的盲從,將人們騙得團團轉。但是,貪婪和恐懼是難以改變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騙子出現。把問題歸于人性,會陷于無奈。因為貪婪是人類的天性,無法根除。
是美國金融當局的監管出了問題?從世紀之交的安然事件,到今天金融危機加上馬多夫案,暴露出美國的金融監管,其實漏洞極大。尤其是,在馬多夫案中,古老騙局被包上現代金融創新的外衣,諸如期權等復雜的衍生產品,對沖基金這樣的“高級交易”。而恰巧在這一領域,監管幾乎等于零。《華盛頓郵報》披露,美國聯邦政府對沖基金等私營企業進行證券交易的行為非常放縱。在證券交易委員會登記的1萬多名投資顧問中,只有10%從事高風險投資的人接受常規監督,而且是每3年才檢查一次,其余的投資顧問只被不定期抽查。
早在1999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收到了一封舉報信,舉報馬多夫,結果不了了之。SEC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承認,對馬多夫案的初步調查發現了“令人深感不安”的失誤。 因此,在如此松弛的監管目前,馬多夫這些現代的龐茲,才能如魚得水。在次貸危機中,我們同樣看到了投資銀行在債券衍生產品方面的瘋狂交易而釀成大禍。因此,華爾街監管不力,尤其是對期權等衍生產品交易的放縱,是釀成馬多夫案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我們再深究一層,馬多夫版本的“龐式騙局”固然可恨,但華爾街所設下的各種合法的“華爾街之局”,本質上好不了多少。次貸危機,就是一個更為巨大的“局”。《紐約時報》刊文指出,馬多夫的“龐茲騙局”僅僅比華爾街那些“合法”的把戲稍微猖狂那么一點點。次貸危機的形成,就是向不具備收入條件的購買者提供貸款,再把貸款打包成債券,賣給各國投資者。華爾街濫用了其信用,利用了投資者的貪婪,這完全和馬多夫一樣,而惡果卻遠遠超過馬多夫。本來,金融衍生產品是一種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良好手段。但后來,卻轉化成了轉移風險、刺激投機的瘋狂游戲。諸多投資銀行、機構,爭先恐后將巨大的風險如“擊鼓傳花”一樣傳給下一棒,直到泡沫破滅,把爛攤子留給納稅人、各國政府來收拾。
所以,馬多夫要追究,但決不能停留在案件本身,而應該指向制度,指向模式。馬多夫案,是長在現有體制上的毒疣,暴露的是美國經濟之患、華爾街之患,而不僅僅是人性之患。所以,華爾街不能無可奈何,而是應該痛下決心,從模式變化入手,改造自新。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