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1日電 臺灣《蘋果日報》11日刊出署名評論文章說,民進黨建黨之后,“群眾路線”與“議會路線”并進,“群眾路線”等于在耕耘,使支持民進黨的民眾增加,“議會路線”變成在收割。而在如今的臺灣,民進黨的“群眾路線”衰微; “群眾路線”式微之后,綠營的“議會路線”當然隨之衰退。
文章摘錄如下:
民進黨中常會討論增設社會運動部,將今年定位為社會運動年,結合民間力量,展現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有人疑慮民進黨又要回歸街頭運動,中常委許添財也嗆聲反對群眾路線,他表示,一個政黨不只是要消極的監督執政黨,還要期待它取代無能的執政黨。黨主席蔡英文表示,社會運動年不等于街頭運動年,增設社會運動部及網絡部,是要結合社會各階層、網絡族的力量來制衡政府。
民進黨未建黨以前,黨外人士分成“議會路線”與“群眾路線”兩大體系,壁壘分明。走“議會路線”的人主張參與選舉,透過公職人員改革“政府”,并使在野勢力茁壯。主張“群眾路線”的人認定,在野勢力太薄弱,應該著重群眾運動,以增強在野勢力,若迷戀選舉,即使參與選舉的人全部當選,由于人數太少,在議會里還是起不了作用,所以鼓勵推舉多人參選,志不在當選,將選舉當作群眾運動的一部分。
民進黨建黨之后,“群眾路線”與“議會路線”并進,“群眾路線”等于在耕耘,使支持民進黨的民眾增加,“議會路線”變成在收割,因為支持民眾增加,在議會的勢力當然提升,民進黨因而逐漸茁壯。在“民主化”之后,“群眾路線”衰微,連原來反對選舉的人也紛紛投入選戰。民進黨執政之后,群眾運動幾乎消失,即使有議題,也沒有抗爭的對象。
群眾運動沒著力點
2000年至2004年是綠營氣勢鼎盛時期,2005年以后氣勢逐漸衰退,有人認定是放棄“群眾路線”所造成,所以主張再走“群眾路線”以吸收中性選民。他們認定純綠與純藍的支持民眾只占少數,多數民眾沒有既定立場,以前的群眾運動吸收了沒有既定立場的中性選民,才使民進黨茁壯,執政后的民進黨就是放棄“群眾路線”才造成衰退,事實上這是嚴重的誤會。
以前的群眾運動促使黨外勢力以及后來的民進黨茁壯,是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政權”專制與腐化,才使群眾路線有很大的空間。“民主化”之后,“群眾路線”已逐漸失去著力點,演講會也吸收不到聽眾。民進黨高層或許還不知道,選舉時的聽眾是動員來的,若不動員,連政治明星都難以吸收上百的聽眾。
群眾運動最主要的功效是挖執政黨的瘡疤,可是目前國、民兩黨的同構型相當高,綠營的群眾運動只在凝聚深綠民眾,沒有能力吸收中性選民,對擴張政治版圖毫無幫助。
有不少人積極挖國民黨以前年代的瘡疤,可是能夠影響的只是目睹過國民黨早年表現的人,年輕一代并沒有看到以前國民黨的情況,綠營能影響的群眾其年齡層逐年提升,綠營的勢力當然衰退。有人過度迷信群眾運動,忘了國、民兩黨同構型提升之后,決戰點在于人脈。
“群眾路線”式微之后,綠營的“議會路線”當然隨之衰退,而藍營的氣勢就相對提升,主要的原因是在人脈方面藍營遠比綠營強。以前是民進黨清廉,所以還有能力與國民黨的人脈抗衡,目前兩黨的同構型提升,綠營當然要輸給藍營。有人天天罵國民黨,可是選票還是投給國民黨候選人,這是人脈的功效,國民黨候選人與選民之間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改善形象吸收選民
有政治資源就容易建立人脈,可是執政八年的民進黨人脈方面并沒有進步,難怪“議會路線”與“群眾路線”一樣,日趨萎縮,氣勢衰退是必然的。民進黨要恢復氣勢,不是擴展人脈,就是建立國民黨所沒有的好形象,以吸收中性選民。(作者:陳茂雄 臺灣中山大學教授)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