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0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10日刊出社論說,臺灣今年的競爭力排名大幅提升,而從其他指標觀察,臺灣經濟力量持續跌落的現實擺在眼前,也是今天就職的吳敦義行政團隊不容回避的首要之務。
文章摘編如下:
世界經濟論壇(WEF)于前天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的排名在連續滑落4年后,終于又見回升,并且挺進至全球第12,再度超越韓國。這項競爭力問卷調查是于今年春天進行的,競爭力評比大幅提升5名為歷年罕見,對于將在今天總辭的劉“內閣”,也算是一個遲來的肯定。但從其它各項指標觀察,臺灣經濟力量持續跌落的現實擺在眼前,也是今天就職的吳“內閣”不容回避的課題。
臺灣今年的競爭力排名雖然大幅提升,但仍在10名之外,與過去名列前茅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競爭力評估未必全然客觀,無需錙珠計較,但是大體而言,仍能作為臺灣經濟步伐調整的參考。事實上,臺灣這些年來競爭力的滑落早已彰顯在制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出口規模、大陸市場占有率、就業及薪資各項指標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以制造業的附加價值率而言,十年前還有27.7%,但是去年已降至18.6%,連最引以為傲的電子業附加價值率,在這十年間也由30.1%降至22.3%,遠遠落后于美、日、韓等工業國家。臺灣近年來“政府”對產業發展一直陷于極大的迷思,就是過度迷信高科技產業對經濟的帶動效果,于是傾全部資源支持這個產業。但由于臺灣始終未能掌握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在技術仰人鼻息,年年支付大筆權利金的情況下,附加價值率遂如江河日下,終至臺灣徒然擁有高科技之名,卻無高競爭力之實。
這個情況非僅呈現在生產面,更已顯現在出口競爭力上。臺灣1993年的出口規模851億美元,仍高于韓國的822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臺灣出口規模855億美元,僅是韓國出口規模1661億美元的53.2%。不過十來年,臺灣出口規模竟可以由遙遙領先而至遠遠落后,這豈非是產業政策出了大問題?
臺灣在兩岸貿易上向來具有地利之便,得天獨厚,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長期以來僅次于日本而居第2。這個優勢一直維持到2004年,2005年為韓國超越,而今年又被美國趕上。臺灣如今在大陸進口市場排名已落至4,這項數據再度證明連臺灣最具主場優勢的領域,如今也已時不我予。
總體經濟環環相扣,生產不佳,出口就不行,受此牽連,民眾所得下滑,進而商業活動蕭條,如此循環終將使得經濟社會難以跳脫低迷的局面。臺灣自2000年以來即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依歷年“受雇員工薪資調查”可以發現,去年臺灣民眾的平均薪資每月41142元新臺幣,竟比1999年的水平還低,臺灣民眾的薪資十年來非僅停滯而已,而是下滑,這是近50年來未有之情況。
臺灣經濟競爭力的下滑已不是遠在天邊的抽象問題,而是已經實際到許多民眾所得無著、就業無路的地步。多少碩、博士淪為街頭的小販,多少懷抱理想的青年長期失業;朝有幸進之臣,野有抑郁之士,終非臺灣之福,非僅使經濟競爭力滑落,也終必為臺灣社會帶來更大的不安。
臺灣當前雖是多事之秋,在社會望治心切下,民意難免過激,作為最高行政首長,必須拿出宏圖遠略,政策絕不能僅以短期的選戰為考慮,而必須構思臺灣長遠的發展才行。而當前臺灣面臨最迫切問題,又以提振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為最。從臺灣的生產、出口、所得持續下滑的走勢看來,若不在產業、外貿及人力政策上大破大立,臺灣很難在全球化競爭中立足。
至盼吳“內閣”接續劉“內閣”帶領臺灣走出金融海嘯的低谷后,也能如雄鷹一般,引領臺灣經濟展翅高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