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位于北京中國航天大院內的家中設立了靈堂,接受吊唁。當日,北京突降大雪,吊唁者仍絡繹不絕。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的DNA來自中國,我還有不少親戚在那里。我們家是一個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混合體。” 中新社發 張煒 攝
中新網11月2日電 香港《文匯報》2日刊登評論文章說,世上再無錢學森,世上卻不乏錢永健(錢學森同宗侄子)那樣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國內學術風氣確實差強人意,屢屢爆發的學術腐敗給學界敲醒了警鐘。國學一體的弊端,制約了中國出現“大師”級人才。世上再無錢學森卻不乏錢永健,值得中國深思。
文章摘編如下:
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老人安詳辭世,世上又少了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大師。他的傳奇不僅是學者和科學家的佳話,而是聯系著世上最樸素的愛國情感和錯綜復雜的現代國際關系史。
就前者而論,他在1949年矢志回國的愛心情切和美國千方百計的阻撓,已經廣為坊間傳頌,映照了當年被麥卡錫主義籠罩下的美國社會風聲鶴唳的多疑和不堪。就后者而論,錢學森一個人的經歷折射了從二戰到冷戰乃至中美兩國曲折復雜的交往史。二戰后期,美國是盟國的指揮部和全世界的圣地,很多世界頂級科學家都云集這個自由國度,傾盡全力服務于“曼哈頓工程”,期冀在納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彈和導彈,以結束法西斯軸心對人類的摧殘。在這個科學家的群體里,就有成就于美國的錢學森。
當后人津津樂道于美國海軍部次長金貝爾評價錢學森“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時,卻忽略了當時的嚴酷背景。金貝爾同時也這么說:“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反映中美兩國在冷戰初期勢不兩立的現實。
客觀而論,錢學森歸國,成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也間接確認了美國對其價值的評判。不過,也正是因為錢學森對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重大貢獻,使中國擁有了“兩彈一星”并成為航天大國,才確保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就此而言,錢學森被美國軟禁和夢回祖國的那一刻,已經鑄就了中美兩國半個世紀的風云博弈。
斯人已逝 典范長存
斯人已逝,無論是中國給予錢學森的死后哀榮和愛國主義崇高評價,抑或美國人當年氣急敗壞有損美國民主國家的小肚雞腸,歷史已經證明錢學森回到中國成就更大。世上再無錢學森。因為科學巨匠的成就,不單需要科學家本人的學術素質和人品氣質,更需要淬煉其科學成就的宏大社會背景。錢學森生逢其時,在二戰和冷戰的復雜背景下做出影響其一生的抉擇。當今之世,全球化已成大勢,信息化無障礙,科學家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學術歸宿。世界上的主流國家沒有哪個再敢明目張膽地復制美國政府當年的愚蠢。世上再無錢學森,世上卻不乏錢永健(錢學森同宗侄子)那樣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錢學森歸國之時,中國百廢待興,科研條件有限,因此錢學森回國的精神特別寶貴。現代中國,科學研究的軟硬條件較之當年可謂好上了天,但名校學子出國者眾,“海歸”歸國創業者多,學成回國的頂尖學者反而鮮見。更諷刺的是,中國國內學術風氣確實差強人意,屢屢爆發的學術腐敗給學界敲醒了警鐘。更要者,國學一體的弊端,制約了中國出現“大師”級人才,正如錢學森所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由此而論,世上再無錢學森,值得中國深思。(張敬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