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3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日前刊文稱,東亞整合無疑是繼歐洲之后,發展最快且前景最樂觀的區域,促成東盟和東亞整合的最大動力是中國。東亞的整合,無論將來稱為“東亞共同體”、“東盟共同體”或“東亞經濟小區”,它對全球的區域政治經濟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東亞整合甚至可能改變當今世界的政經結構,并創造出一種新的經濟與政治互動模式。
文章摘編如下:
東亞整合無疑是繼歐洲之后,發展最快且前景最樂觀的區域。促成東盟和東亞整合的最大動力是中國,而北京2003年就宣告不在亞洲稱霸,不在東南亞挑戰美國,并致力于東盟的非核化等。
每個個人,都是在面對危機時才可能意識覺醒。這種道理對國家和區域亦然。在經過了次貸風暴以及全球衰退這一輪危機中,無論歐洲、拉丁美洲、波斯灣石油輸出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都已開始重新思考并逐漸發展出新的區域整合意識。
這無疑是繼歐洲之后,發展最快而且前景最樂觀的區域。10月23至25日在泰國中部華欣召開的東盟(東協、亞細安)峰會,以及十加一、十加三峰會,可以說即是東亞整合初步準備完畢的宣告。而明年正式上路的十加一——即東盟與中國自由貿易區,就是東亞整合走出的重要一大步。東亞的整合,無論將來稱為“東亞共同體”、“東盟共同體”或“東亞經濟小區”,它對全球的區域政治經濟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東亞整合甚至可能改變當今世界的政經結構,并創造出一種新的經濟與政治互動模式。
眾所周知,東南亞國家為加強政治與經濟合作,于1967年成立東盟組織。問題在于,從1967年以降,由于仍處于冷戰年代,這個組織自難發揮作用,加以東盟國家的異質性極大,整合阻力自然也極多。這也是長期以來東盟各種決定能被落實的不到30%的原因。
不過,根據英美智庫出版組織“布拉格國際安全公司”不久前所出的專題論文著作《龍向南看——新世紀的中國與東南亞》所述,促成東盟和東亞整合的最大動力仍是中國。自從1994年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及全方位視野的展開,當年中國副總理錢其琛首度爭取并出席東盟的“亞洲區域論壇”,并于當年使中國成了東盟的第一個對話伙伴。此后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關系即快速增加,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里,中國領導層包括江澤民、李鵬、朱镕基等皆頻頻出訪東盟國家。除了中國本身的積極外,1997亞洲金融風暴使得東盟多個國家嚴重受創,這也使得東盟感到與中國加強合作的必要。
而這種發展的趨勢,在進入21世紀后進展更快。2000年中國開始倡議十加一自貿區。2003年中國加入東盟的“和平友好條約”簽約國并在對抗非典型肺炎問題上與東盟擴大合作;當然更別說中國與相關南海國家簽訂“行為規范”了。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在2004年的博鰲論壇上達到頂點,胡錦濤在論壇上以“和平發展”這個新觀念為中國與東盟關系定了調。中國與東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日韓在后亦步亦趨的緊追,這乃是十加一之后有十加三的原因。而在十加三之后,還有澳洲、印度也被納入的十加六!
以中國和東盟為首的東亞整合之所以對全球都極具意義,是因為過去的歐洲整合乃是以煤鐵關稅問題為起點,逐步緩慢發展而來。而東亞整合,一開始即具全方位性:
一、目前中國與東盟貿易成長快速,2008年已破2310億美元。中國的市場龐大,而且結構層次極多,有助于各國擺脫過去那種在產業分工鏈上居于末端的角色。就是說,中國全方位需求有助于東盟經濟自主發展的國家策略之形成,與以往依賴美歐的模式已有了極大不同。
二、東亞整合除了經貿外,金融方面其實扮演了極大角色。東盟國家先后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上嚴重受創,這也是2005年馬來西亞主辦“東亞經濟小區峰會”,即將東亞貨幣相互支持甚至亞元問題列為首要課題的原因。這個問題經過清邁協議,已達到成立1200億美元之外匯儲備庫的決定;另外還有中國推動的貨幣互換、金融監理等許多進展。這對東亞的金融穩定、貨幣自主有極大意義。
三、中國在2003年起即已明白宣告不在亞洲稱霸,不在東南亞挑戰美國,并致力于東盟的非核化等。因此,在中國推動下,十加一、十加三,甚至將來十加六這種大整合的方向的確值得樂觀以待。今年新加坡主辦11月的亞太經合會議,會后美國即將與東盟國家舉行首屆“美國—東盟峰會”。盡管美國不在東亞整合范圍內,但由美國東盟峰會,至少已可看出東亞的整合已成了美國不敢輕視的力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