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8日電 臺灣《聯合報》18日刊出社論說,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簽署,這是臺灣自己開的路,也是兩岸自己開的路,美國的角色將快速淡出,兩岸的新時代已真正來臨了。
文章摘編如下:
大概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搭乘空軍一號抵達北京的那一刻,臺灣和大陸正在進行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換文。
此一巧合顯示:在近年世界大氣候及兩岸小氣候的巨變中,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系已經走上了一條與往昔相當不同的道路,而臺灣在兩岸關系上也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過去幾十年,在冷戰時代,臺灣在兩岸關系上,可以說是走在由美國主導及扶持的道路上。美國以圍堵政策操作冷戰,臺灣則借冷戰與大陸分庭抗禮。但是,如今在奧巴馬與胡錦濤所標舉的美中關系下,臺灣不再能走在由美國主導及扶持的路上,而是要走自己的路,且要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橫看成嶺側成峰。奧巴馬訪問中國大陸在美中關系及兩岸關系上應作如何解讀的細節,或許仍有見仁見智之處,但其核心意義卻沒有爭議:一、大勢向大陸傾斜。二、克林頓、布什時代的口吻是:“不要遏堵中國,應歡迎他參加國際社會。”如今奧巴馬的措詞是:“除非美中一致連手,否則許多全球挑戰無以解決。”三、奧巴馬以帶領美國走出布什的“單邊主義”自期,而美國經過伊拉克困局及金融海嘯的沖擊,也已開始深切反省其世界角色。
這些巨變加總起來,對美中及兩岸關系的影響是:美中關系已經走向一條較往昔友善及合作的道路,且中國大陸的話語權只升不降;相對而言,臺灣在新的美中關系下,也必須嘗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傾斜的大勢不是一夕造成,而是十余年來一貫的不變趨勢。一九九六年,臺灣“大選”引發美國航空母艦介入臺海危機以后,翌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即發表“一個中國政策對臺灣有利”的評論;又次年,一九九八年克林頓訪問中國,更在上海發表“三不支持”,亦即美國不支持“臺獨”,不支持“一中一臺”,也不支持臺灣以“國家”身份加入國際組織。
當場有記者問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格:是否縱使臺灣“政府”選擇了“臺獨”那條路,或經由“公投”而傾向支持“臺獨”時,美國也不支持?博格的答復是:“也不支持。”當時,本報社論曾將此一架構指為“五不支持”。
直到二○○八年陳水扁舉行“入聯公投”;美國官方疾言厲色指陳水扁是“臺獨”分子,并指:“(扁)欲挑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在推車撞壁(hitting into a wall)。”這可視為克林頓“五不支持”后面兩項的首度實踐,當時卻是一度“最挺臺灣”的布什主政時代。如今,奧巴馬、胡錦濤之間更加親密的美中關系,與在美中關系中勢將更不具歧見的兩岸關系,可謂只是順著十余年來此一大勢巨變的必趨必至而已。
其實,蔣經國的“解嚴”實施島內政治轉型與開放兩岸交流,可謂正是出于對大勢巨變的預知預感;就本文題旨而言,蔣經國正是嘗試要走出依賴美國的路。但是,后來李登輝把路走岔了,陳水扁更是把路走死了。陳水扁控告美國軍事法庭,主張“割臺獻美”;這其實就是想要倒撥時鐘走回由美國扶持的路,卻是徒然演出了一場丑聞鬧劇。
美國在“九•一一”、伊拉克困局及金融海嘯后,面對巨變的世局與國情,當然必須重新設定其全球政略,而美中關系正是美國必須首先調整的樞紐,因而亦必然影響到臺美關系與兩岸關系。
馬“政府”就任以來,美國政府對臺灣改善兩岸關系的表現,自白宮、國務院、五角大廈,皆一概吐露稱許贊譽之聲,幾乎未聞一語批駁。有人認為,這是臺美在兩岸政策上更加契合的象征;但是,也有人聽出了弦外之音,這或許正是美國要告訴臺灣:臺灣該走自己的路,該自己走下去了。
MOU在此時換文,這是臺灣自己開的路,也是兩岸自己開的路(北京不無以MOU向美表示兩岸已有“自己的路”之意),美國的角色將快速淡出,兩岸的新時代已真正來臨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