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2月16日電 香港《大公報》16日刊出社評《港珠澳大橋提升港地位》說,港珠澳大橋從構思到落實動工興建,是“一國兩制”下一次新的模式與成果,而香港特區(qū)肯定會成為這項成果下最大的得益者。
文章摘編如下:
港珠澳大橋昨日在珠海市舉行動工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與三地政府負責人出席了動工儀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地產(chǎn)商胡應湘首先提出這一構思以來,港珠澳大橋歷經(jīng)爭議、幾度擱置,終于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有了動工的這一天,實在令人心情振奮同時又感慨萬分。
今天,在大橋動工禮炮鳴響之際,回望珠三角地區(qū)的變化、國家整體經(jīng)濟的變化,以及人們認知上的變化,就如同全長近五十公里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一樣,也出現(xiàn)了世紀式的跨躍和發(fā)展。
事實是,對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來說,大橋的興建在兩方面都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首先,當然是大橋工程的難度,大橋跨海35.6公里,全長近50公里,由橋、隧、路、島四部分組成,耗資730億、興建歷時6年,建成后將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其工程難度在中國建橋史上固然首屈一指,世界建橋史也將因此而添上新一頁。就此一點而言,這世界第一橋能夠坐落在香港,當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榮耀與成就。
但更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還在于未來港珠澳大橋不僅直接連通港、澳與粵西三地,而且直接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wǎng)范圍之內(nèi);大橋自規(guī)劃、選址、設計方案以至融資模式亦全部在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直接領導下開展及完成,比如在融資問題上,對出資份額的多少,三地曾有過“疙瘩”,最后亦是在中央注資及三地政府按不同比例出資的方式下得以解決;又如出入境問題,過程中有過“一地一檢”、“一地三檢”等各種各樣不同的想法,最后亦是在中央關注下落實“三地三檢”。
因此,可以說,港珠澳大橋從構思到落實動工興建,是“一國兩制”下一次新的模式與成果,而香港特區(qū)肯定會成為這項成果下最大的得益者。過去也曾有人質疑,粵省貨柜碼頭、機場已紛紛建成,高速鐵路網(wǎng)亦已開通,大橋建來還有何用?這只能說是局部和短視的說法而已。如果香港僅僅是一個“海外孤島”或者還是“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那有沒有跨海大橋的確無關重要,就如一些人所說的有了“直通車”為何還要高鐵?但如果“全國一盤棋”,把香港看成是珠三角大經(jīng)濟圈的一分子、看成是整個華南地區(qū)經(jīng)濟的一分子、看成是整個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分子,那么,港珠澳大橋就絕不是一件“可有可無”之事,而是香港與全國交通大動脈、經(jīng)濟命脈緊密相連的關鍵所在,沒有這些可以打通、連接全國公路網(wǎng)、鐵路網(wǎng)的交通脈絡,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貿(mào)易中心、物流中心就會成了廣東俗話的“冇爪蟛蜞”,其重要性和效率是要大大降低的。
因此,港珠澳大橋歷盡曲折終于動工,不僅說明了粵港跨境基建交通的重要,更再一次深刻、有力地展示了香港未來發(fā)展與珠三角、與內(nèi)地、與國家密不可分的根本道理。“橋通路通樣樣通”,港珠澳未來一橋直達,還可以從不同方面給予一些人有益的啟示:從經(jīng)濟發(fā)展和利益共贏上,香港已經(jīng)是珠三角、國家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其它如政制發(fā)展問題上道理又何嘗不如是?只應建橋,不可“拆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