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2日電 臺灣《聯合報》22日刊出社論說,島內為一部法規在臺立法機構僵持鎮日,最后在幾波扭打中完成表決。罷臺阻撓議事不知何時已變成民進黨的政治專利。民進黨一直有“長于論述”的優勢,但它的“執政”紀錄讓民眾見識到其“政策”錯亂。民進黨需要找到轉型升級之鑰。
文章摘編如下:
島內“朝野”為“地方制度法”在臺“立法院”僵持鎮日,最后在幾波扭打中完成表決。這類景象固已司空見慣,但最使民眾感到憤怒與困惑的是:“立法院”結構歷經多少次改革,內部有協商機制、有表決機制,但每次都要鬧到“霸占主席臺”的肢體沖突收場,臺灣“立法院”真要自陷于正軌之外嗎?
罷臺阻撓議事,不知何時已變成民進黨的政治專利。民進黨當年指控國民黨,掀起社會共鳴,促成了“萬年國會”的改革;但輪到它變成了“執政黨”,卻依舊在“立法院”使用扔鞋、強力膠封門的伎倆強力阻擋法案。現今的第七屆“立法院”,是根據綠營主張的單一選區兩票制而產生,民進黨卻仍把罷臺、群毆說得振振有詞;但“立法院”藍大綠小所代表的民意,對民進黨一點都不算數嗎?
這次“地制法”修正,過程確嫌倉促草率,也未盡合理。但新的修正案已就原先版本中的重大爭議作了改進,除對鄉鎮市長轉任區長增設門檻,也排除鄉鎮市民代表轉任區咨詢委員可月領四萬五千元新臺幣研究費的規定。更何況,“朝野”上午原已就此達成協商共識,下午隨即又傳出蔡英文及柯建銘反對而推翻;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讓人懷疑:民進黨的杯葛只是“為戰而戰”、“為霸臺而霸臺”而已。
這種凡事杯葛的“焦土策略”,其實更暴露出爾反爾、毫無原則的問政心態。民進黨“執政”時期,即曾提出過“地制法”修正案,擬議全面取消鄉鎮市自治選舉,鄉鎮市長改為派任,裁撤鄉鎮市民代表大會;當時企圖廢除基層選舉的規模,要比今天因應“五都”改制的調整大上許多。孰料,如今角色一變,民進黨卻反咬國民黨修法是打亂自治體系。民進黨對“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則,是因時因人而異嗎?
尤有甚者,當初“行政院”版本規定鄉鎮市民代表轉任區咨詢委員可月領四萬五千元新臺幣,本是民進黨臺南縣市長蘇煥智及許添財提出來的主張,在當局與“地方”協商時,其它與會民進黨縣市長亦皆贊同。直到“立法院”進入三讀,綠營才突然大喊狼來了,指控國民黨此舉是意圖“綁樁”,還宣稱要“誓死”捍衛“憲政”。民進黨中央如此故作英勇正義狀,不正是反襯了其縣市首長的投機,也暴露了自己說一套、做一套的矛盾嗎?當局的決策固然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民進黨的偽善、反復,只怕更難令人民寬心。
在島內今天開放的政治環境下,“執政黨”其實沒有太多黑箱運作的空間,許多行政決策缺失,都可以透過輿論辨正或民意代表的監督而獲得調整與改善。也因此,民進黨必須放棄“無限抗爭”路線,改采比較理性的制衡,才不會在日復一日的焦土作戰中,把社會和人民的利益一起犧牲掉。
為何蘇煥智和許添財不到“立法院”霸臺?民進黨一直有“長于論述”的優勢,但它的“執政”紀錄,讓民眾見識到其“政策”的錯亂。找到更文明的制衡戰略,建立完整的政策體系,克服自己的矛盾與偽善,也許民進黨就能找到轉型升級之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