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2日刊出社論《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別綁手綁腳》。社論說,在大陸成為全球成長性最高的經濟體與市場之際,臺灣企業更不能缺席于此市場之外。臺當局年前的開放措施誠然值得肯定,但期待未來能有更具前瞻、開放程度更高的措施出現。
文章摘編如下:
春節前夕,當局送給企業界一份厚禮——“經濟部”宣布放寬晶圓代工、面板、房地產等多項產業赴大陸投資的限制。觀察開放的內容,可說相當切合過去與現在業者的需求,唯一遺憾者是:未考慮到未來,前瞻性仍不足。
這次開放措施中,最特別也是“最務實”者莫過于開放晶圓代工參股并購大陸晶圓廠。這項措施一舉解決聯電并購和艦、臺積電入股中芯的兩個問題;蛟S,有批評者認為此措施有“為個案量身定做”之嫌,但換個角度看,當局的措施不是該為民眾乃至企業解決問題嗎?更何況,讓聯電并和艦、臺積電入股中芯,對臺灣有何壞處?反而是讓臺灣優秀的企業之版圖與影響力更加擴大。因此,對這項開放措施,我們認為值得肯定與支持。
對面板產業,“經濟部”將其由禁止類改為一般類,幾近全面開放,其幅度值得肯定。但遺憾的是還是“留了一個尾巴”,在“經濟部”訂出“在臺技術需領先一個世代以上”、“需優先在臺進行下世代廠”等條件下,目前能赴大陸投資高世代廠的廠商就大受限制,大概只有友達能到大陸設7.5代廠。
但從大環境與趨勢看,大陸由于推動“家電下鄉”,加上所得已到一定程度,其對面板的需求已占全球供給的16%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單一面板市場。大陸對面板技術的需求也最殷切,最期望臺灣廠商前往設廠,與臺灣廠商合作為其第一選擇,去年陸續來臺的大陸采購團都不斷表達與臺灣面板廠商合作的高度意愿。但請注意,大陸需要的不是要被淘汰的舊廠,而是新的高世代廠。
在臺灣當局仍在猶豫時,韓國當局已經“急急如律令”,在去年底前批準韓國企業三星與樂金在大陸分別設立7.5代廠與8代廠了。韓國當局的著眼點,就是要在臺灣企業之前,先幫韓國企業“卡”到一個好位置。臺當局的“經濟部”可有這種想法與心態?難怪島內面板廠在肯定、歌頌德政之余,還要悠悠地說出希望未來當局在審核時也能考慮因應世界面板產業發展情況,“適時修正相關規定”,以協助廠商掌握全球競爭力。
此外,對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開放到0.13微米,亦有為德不卒之嫌。試問,當許多企業在大陸的十二寸廠已經能導入技術層次更高的技術,甚至連大陸“本土”的中芯都已導入九十納米的技術時,臺當局這項限制除了綁住臺灣企業的競爭力外,實在看不出意義何在。難怪臺積電要反映,這項開放的技術對業者爭取大陸市場,仍相對不足,衷心希望當局加快放寬腳步。
對企業赴大陸投資,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時代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不論口號如何變,一直不脫管制、限制一途。其出發點在擔心企業紛紛赴大陸投資,導致臺灣產業“空洞化”,特別是大型指標型企業及技術層次較高及資金較龐大的投資案,受到的限制特別多。
但十多年下來,其利弊已明確可辨。各種限制并未能讓大陸發展延后停滯,更不能讓臺灣經濟與投資變得更好,反而讓不少臺灣企業失去提升與發展的契機。從石化、汽車、到零售、還有科技產業,都曾因此受影響,當局每每在企業不斷上訪、呼吁,到最后關頭才略施小惠,作小幅度開放,但臺灣企業卻往往只能感嘆時不我予,在后苦苦追趕。反而是不受限制、不受矚目的小型企業與傳統產業,如旺旺、卜蜂等,在大陸成長為有品牌價值的大企業,并且回臺投資。一正一負之間,當局的限制,到底是利是弊,非常明顯。
因此,當局對企業赴大陸投資的管理與限制,固然有內部的社會與政治考慮,但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今日,企業需要全球工廠、全球布局,當局限制企業,只會讓企業流失商機。只要企業在臺掛牌上市,根就留在這里。
在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成長性最高的經濟體與市場之際,臺灣企業更不能缺席于此市場之外。當局年前的開放措施誠然值得肯定,但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具前瞻、開放程度更高的措施出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