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日電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說,最近中國有媒體以“國民財富重整”為主旨,強調中國社會從著重經濟結構調整,到調整社會結構的重要性。據不久前中國社科院研究,目前中國社會結構落后于經濟結構大約15年。因此,如何修補社會結構這個短板,是當前中國面臨的迫切社會課題。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的中國《瞭望東方周刊》以“國民財富重整”為主旨,強調中國社會從著重經濟結構調整,到調整社會結構的重要性。而據不久前中國社科院的研究,目前中國社會結構落后于經濟結構大約15年。因此,如何修補社會結構這個短板,是當前中國面臨的迫切社會課題。
中國經濟上的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相應的社會民生體制去配合。但現實是,社會治理模式等等,依然殘留著計劃經濟的積習;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兼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卻在轉型期崩潰。簡言之,經濟結構上,中國著重于資本和市場帶給國家的紅利。
重整國民財富分配
就此而言,“國民財富重整”無疑是個適時的政策選項。但是,這個“重整”的關鍵不是追求居民收入數字上的增長,而是徹底改變中國收入差距的結構性難題。
統計數字表明,近10年來中國工資增幅均高于GDP,但是民眾并未感受到工資增長帶來的幸福感。因此,在通脹預期加大的情勢下,與其用提高工資的明補方式提高居民收入,不如通過政策調整、制度設計和公共財政的投放方式轉變,平復財富差距。
在這點上,中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學習人家抑富濟貧的制度模式,更好地涵養穩定的“中產階層”。更重要的是,除了國民財富分配機制的重整再造,還需要建構覆蓋全民的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制度。
有成熟的保障制度托底,中國內需市場的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提高國民收入,不僅僅是惠及民生福祉,也可提振中國社會的消費能力。在中國外貿遭遇全球性貿易壁壘而乏力的語境下,增加國民收入,給予民生制度保障的福利,其實也是在救中國經濟。
中國優越于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地方是政治的凝聚力、動員力和高效的執行力。因此,只要中國愿意,社會結構落后的情景就能高效改善。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對接的應該是全球最先進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而不是滿足于和歷史上的盛世進行橫向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無論是“漢唐”還是“康乾”盛世,興勃亡忽的教訓都是國富民弱。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首先修補社會短板,在此基礎上的國民共同富強才是真的盛世。(張敬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