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1日電 臺灣《旺報》31日刊文,披露了島內兩蔣時代不為人知的防務科研內幕。文章說,蔣經國刻意壓下一項計劃,不需要可以打到北京的彈道導彈,也不需要原子彈。不愿背負無能罵名,又不愿意真擁有,這應是蔣氏父子兩度到達做成核彈邊緣最后又甘心放棄的心理基礎。
文章摘編如下:
1977年雄風一型導彈試射成功,美國和大陸建交談判也接近完成階段。此時蔣經國仍擔任“行政院院長”,時局艱危無以復加。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繼任為“總統”,他上臺后面臨的最大難題便是危如累卵的美國“外交”關系。
更令蔣經國憂心的,美國早在1969年即準備停止第7艦隊常態巡弋臺海,當年,此一秘密被“國府”偵悉后,一度因招致蔣介石強烈不滿而未成事實。蔣經國手上籌碼較諸他父親的時代更見貧乏,自然擔心,美軍一旦對臺海不管,必將沖擊島內士氣。
撤退臺灣以來,依慣例,“總統”首任就職,均會舉辦閱兵典禮。1978年9月間,雄風一型導彈又作了兩次試射,都直接命中目標。“中科院”官員曾經特地把導彈擊中靶艦、穿透艦身的畫面拍攝下來,向蔣經國簡報。
聽完簡報,蔣經國側身詢問鄰座的唐君鉑,這導彈能不能參加閱兵?唐君鉑不敢冒然答應,畢竟這還是試驗彈,尚未完全定型。“中科院”列席官員見唐院長遲疑,又看到蔣經國期待的神情,當即向唐君鉑咬耳根子,表示可以完成上級任務,盡可答應蔣經國的要求。
1978年閱兵典禮的行列中,“雄風一型導彈”架在軍用卡車,緩緩通過閱兵臺,正式公開于世人面前。雄風計劃獲致初步成功。唐君鉑指派計劃處及各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盡量向“國外”尤其是美國華裔學者專家們請益,并邀他們短期指導。
1981年,“中科院”聯合了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提出了三項龐大計劃,分別名之為“天馬”、“天弓”及“鷹揚”。
“天馬計劃”是一項發射人造衛星的計劃,其火箭推力正好是一個中程彈道導彈,堪稱一石二鳥。“天弓一型”則是以超越美國愛國者一型防空導彈為目標的防空導彈自制計劃;“天弓二型”則為以沖壓引擎作為動力,其速度與射程皆超越天弓一型。“鷹揚”是一項性能與美國F-16戰機相近的自制計劃。
蔣經國指示先執行“天弓計劃”及“鷹揚”計劃。“鷹揚”計劃原來只有飛機本身,沒有武器系統。后來加入空對空“天劍一型”及“天劍二型”導彈,計劃名稱更名“安翔計劃”。其配備了自制防空導彈的IDF戰機,后來命名為“經國號”戰機。
1986年“天弓一型防空導彈”研制成功,正值蔣介石冥誕前夕,“中科院”將之命名為“中正100天弓一型”導彈。
蔣經國刻意把“天馬計劃”壓下來,他不需要可以打到北京的彈道導彈,他也不需要原子彈。那么,過去“國府”為什么又要從事核彈研制呢?因為世俗的看法很簡單,會做原子彈就表示能干,不會做就表示差勁無能,蔣氏父子不愿背負無能的罵名。這應該是蔣氏父子兩度到達做成核彈邊緣,在轟動國際以后,最后又甘心愿意放棄的心理基礎。
至于衛星計劃,可由學術界人士主其事。假如不讓學者專家有效力機會,會招致不滿。釋出機會適可消弭不滿,同時不發展深具挑釁性的彈道導彈。這是蔣經國一石二鳥之策。(王豐)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