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大雨滂沱中,站在露臺上眺望,瞥見一位少年郵差身背一個大郵袋,冒著雨,忙碌地奔走于各大廈門戶之間,履行他的任務,為家家戶戶派送信件。目睹這一幕,心里對這位盡責的少年郵差產(chǎn)生一份敬意。“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唐代詩圣杜甫在離亂顛沛生涯中寫下的感慨,由此亦可知:一封家書,它的價値可以是多么的貴重了。
在今天科技發(fā)達的社會里,家書似乎已變成一種稀少的事物了——也許再過一段時日,它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啦。但在很久以前,它曾經(jīng)是一種充滿濃情蜜意的紙?zhí)焓鼓兀?/p>
歷代以來,不少名人,都曾以家書的形式為世人留下許多寶貴的思想財富。尤其是一些仁人志士他們在就義之前寫下的遺書,就更加不單是一字一淚,也是一字一火種,它激勵后人,喚醒大眾,令后人踏著前輩奮斗的腳印戰(zhàn)斗前進。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就留下了一篇《與妻書》,表達了他犧牲小愛而成全大愛的偉大胸懷。
有些家書,屬于對后代的諄諄庭訓;其中,雖然也許保留著作者個人對某種見解的偏執(zhí),但也未嘗不可以對人們產(chǎn)生一種參考、比較的作用,如《曾文公正家書》便屬此一例了。曾國藩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在他寫的家書中便盡見其精粹了。
以前,由于家書的可貴和普及,因此,郵遞員的工作十分受人重視,特別是在遼闊的邊遠山區(qū),通訊落后,道路閉塞,不少鄉(xiāng)村的郵遞員都要背著沉重的郵包,事先把各鄉(xiāng)、各村、各戶的信件分類疊好,然后,步行上路,冒風雨、越深山、渡河溪,有時,派一次信來回便是幾天幾夜了。記得曾看過內(nèi)地一部清新樸實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便是敘述郵遞員的艱辛工作過程的,主演的是劉燁,他在這部片中演技純樸自然,開始嶄露頭角了。
如今,憑家書細訴衷情的情況已少見,也許,今日一般年輕人中文寫作水平,也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吧?
(摘自《澳門日報》 作者:魯 茂)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