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1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20日刊發社論《ECFA和島內政治形勢轉移》稱,民進黨既有“執政”野心和勝選期待,就不得不面對兩岸經貿現實。
文章摘編如下:
兩岸ECFA即將簽署,島內政治形勢也將隨之逆轉,只要藍營能夠步步為營,非僅兩岸和平發展新局可以進一步確認,年底“五都”選舉多少會因經濟面開花結果而獲益,且因具有新的民意支持,施政威信也可提升。至于綠營預定6月26日在臺北街頭上演的反ECFA游行,則會因動員規模不如預期,反對強度勢必轉趨微弱,綠營內部大有可能出現新的派系和路線斗爭。
ECFA此前所以頻遭綠營污名化,且火力集中于馬英九“賣臺傾中”者,當然是出于統“獨”形勢的消長,綠營危機感大增所致。但由于ECFA非僅有利于臺商開拓大陸商機,更大有利于島內服務業,從觀光產業直到房地產均可能普受其惠。相對地,綠營對ECFA的各種批判和否定就會落空。這對“五都”選情當然會有直接影響,而且愈是都市化的選區影響愈大。年底正是臺灣“五大都會”區的選舉,其中自覺是中間選民的比率也相對偏高,投票行為較傾向尋求政策牛肉而非意識形態,ECFA若成為政策牛肉自然有利藍營。
再就綠營針對ECFA發出的各種否定性論述觀察,目前“臺聯黨”傾向就此挑戰臺灣的“公投”制度,揚言廢除“公投”審議機制,兼要透過“公投”決定ECFA的前途,且有長期對抗的十年之約。這就民進黨而言,似乎意味著民進黨在十年之內沒有執政的機會,而且還要配合臺聯黨從“憲政”體制上否認現存的“公投”制度,這就會讓“五都”選舉議題失焦。未必有利民進黨的選情。兩黨過去頻傳選舉恩怨,此番或可能再添一筆。
再以蔡英文和蘇貞昌的“雙城奇謀”而言,決定參選新北市的蔡英文質疑臺灣從ECFA獲得的經濟利益將在政治上付出代價,即有利于北京的和平統一進程。但參選臺北市的蘇貞昌對ECFA則采取冷處理,更談不上高調表態。這非僅反映出蔡、蘇兩人爭取2012年黨內提名的斗爭,也涉及“五都”選舉的議題設定,即全面否定ECFA是否有利于綠營爭取臺北市和新北市兩大都會區的選票。兩人若因ECFA而有認知分歧且各行其是,當然會影響民進黨選舉策略和選戰訴求的內部整合。
如果反ECFA大游行遠遠不如預期,非僅綠營會因此出現訴求幻滅的現實危機,更會直接影響蔡蘇兩人的選情,若再出現一些激情而失控的鏡頭,這只會擠走多數中間選民。如果因為綠色公職人員受命大力動員,也頗見游行規模,但如何維系后續動員條件,并投入相應的資源,這又會出現資源競合作用。此時就會有:究竟應該以反ECFA為重,還是要以選情為重的爭執。這當然是現實問題,而且要能當下做出抉擇,民進黨內部難免會出現派系和路線之爭,并在路線辯論和派系角力當中出現自我分化。
民進黨既有執政野心和勝選期待,就不得不面對兩岸經貿現實。面對大陸市場機遇,該選擇閉鎖還是開放答案早已分明,若同意開放,又如何反對兩岸經貿走向制度化,如何拒絕ECFA可能提供的市場商機和關稅優惠。就綠營內部言,因著力點的不同非但已出現論述困境,綠營執政的縣市長頻為農產品前往大陸營銷,更在具體實踐中不時涌現矛盾。
民進黨和綠營無力反對兩岸大三通,所以此時極力反對兩岸簽署ECFA者,除開“逢藍必反”情結外,更擔心ECFA提供的商機和優惠會轉移臺灣人民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態度更趨正面肯定。所以堅持“公投”并非認定綠營有可能在公投上勝出,而是窺知藍營雅不愿通過“公投”形式制造兩岸緊張。但綠營若轉向“公投”話題,反ECFA的訴求只會日漸失焦,從而失去政治上的鮮明號召。
也正因為朝野在ECFA的議題上持續攻防,島內統“獨”之爭似正轉向ECFA的迎拒,從表象觀察綠營似有意政治化經濟議題,但其實預示了統“獨”消長只會更見分明。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