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韓國隔海相望,自清末起,便有現代意義上的華僑到韓國定居。中韓1992年建交之后,又有數十萬中國人陸續前往韓國生活。隨著中韓關系日益發展,新老旅韓華僑的境遇在不斷改善,但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所限,其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提高尚需時日。
上世紀20年代是華僑經濟的鼎盛時期,在韓華僑多達10萬人,經濟活動十分活躍,但其間也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當局的迫害與打擊。朝鮮戰爭結束后,一度減少的華僑數量開始逐漸回升,最多曾增至7萬人。
但戰后韓國多屆政府一直對華僑實行限制排斥政策:華僑的錢款在韓國政府的貨幣改革中幾乎全部變為廢紙;華僑不得購置土地,不得多置房產,不得從事金融等利潤豐厚的行業,不得開辦工廠。樸正熙政權時期更是限制華僑營業和居住面積,強行拆遷中國城,甚至以糧食緊張為由不許中國餐館賣米飯。由于在韓國生存和發展困難重重,許多華僑不得不離開韓國,旅韓老華僑的人數不斷減少,降至目前不足2萬,韓國也因此留下“華僑難以生存的國家”的不佳名聲。
隨著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韓國開始修改外國人旅韓政策,尤其是1997年遭遇金融危機后,政策從保守轉為開放。近年來,國際婚姻日益增多,多文化家庭在韓國也越來越多,韓國的外國人政策正在發生進一步的變化。
目前在韓老華僑中95%以上的人祖籍山東。老華僑生活水平總體居中,個別較殷實,但無富商巨賈。新生代華僑多從事貿易和房地產,少數人進入韓國三星、現代等大型企業。如今,華僑加入韓國國籍雖不再像以往那樣困難,但實際上加入韓國籍的華僑卻十分有限。究其因,無論是年長者,還是出生在韓國的新生代,大多未融入韓國社會,對韓國歸屬感不強。自中韓建交后,隨著兩國關系的日益發展,中韓經濟文化交往日趨頻繁,去韓國經商、打工、留學的中國公民也越來越多,滯留3個月以上的中國人有65萬。
目前,在韓華僑仍有不少困擾。當地僑領韓晟昊告訴記者,因為沒有韓國國籍,華僑進入韓國公司工作十分困難,當公務員更是不敢奢望。長期以來,旅韓華僑同韓國人一樣納稅、盡公民義務,但不能享受與韓國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如65歲以上老年人不能獲得老年卡,不能免費乘坐地鐵等公共工具;一些殘障華僑不能享受地方政府的福利政策;在發生案件或爭端時,華僑有時遭受歧視和不公正待遇,不能被韓國執法機關一視同仁。
隨著新華僑人數的不斷增加,子女教育問題突顯。由于家庭的語言背景,華僑子女在韓國學校就讀跟不上,華僑學校覆蓋面又有限,而且與國內教育不接軌。相比老華僑而言,新僑民立足韓國時間太短,基礎未固,猶如一片散沙,尚未結成有影響力的社團,更談不上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地位。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總領事何穎告訴記者,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十分重視僑務工作,不斷做工作,通過每年舉行的中韓兩國領事磋商等渠道,為華僑爭取權益。目前華僑已經擁有在韓永久居留權、地方選舉權,華僑也能在韓購置土地,華僑的生存條件有較大改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據何穎介紹,新任中國駐韓大使張鑫森上任后不久,便積極走訪各地僑社,端午節邀請僑領到官邸做客以了解僑情,并赴各地做當地政府、出入境部門、警察部門的工作,要求其保護華僑華人的合法權益,協助解決華僑老年卡、殘疾人福利待遇等問題。
對于在韓華僑華人的發展,旅韓僑界和中國大使館均認為,改善之勢已成,但出現決定性改觀尚需時日。何穎希望新老僑民遵紀守法、入鄉隨俗,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中華民族良好形象的展示者;走出中國人的圈子,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實現由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利用已獲得的政治地位,積極參政議政;積極構建和諧僑社,僑社應加強自身建設,成為廣大僑胞團結的核心力量;繼續做好民間使者,積極開展民間交流,促成經貿合作,促進中韓友好。(記者姬新龍)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海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