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歸”崇尚“魂商”,“新海歸”追求個人價值,他們是在不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兩代人
“新海歸”、“老海歸”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詞,成了人們對不同時間段留學回國人員的習慣稱謂。新、老海歸在學業、成才、就業、創業等等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工作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未來的發展和前途,“新海歸”們最想要什么?面對后起之秀們的沖擊,“老海歸”們又在想什么?由此引發出一場“新”“老”海歸的PK。
魂商:“老海歸”崇高的精神境界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魂商,比情商更重要。北大國際MBA美方院長楊壯曾在2006年的歐美同學會的大型年會上提出了海歸“魂商”的概念。他認為,智商高的人可以很聰明,情商高的人可以很有魅力,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則要在魂商上高出一籌才行。也就是說,要有一種精神力量。目前所謂的“老海歸”們這一代人身上體現出的一種力量,影響著時代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歸國留學生的代表——王輝耀在《我在東西方的奮斗》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我從小就很向往一種高尚的生命,憧憬做一個有所作為、于社會有益的人;同時也希望不浪費、不虛度一個人只有這么一次的寶貴生命。既然作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把自己生命的價值體現出來,使生命過得有意義,對社會和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我現在還不知未來有什么樣的命運在等待著我,而我所等待的就是立即去奮斗,去行動,去有所作為,去不斷地充實、豐富自己、造福社會。在我看來,尋求對人類最優秀知識的理解和繼承,吸納已知和未知的智慧,創造并完成屬于自己的事業,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事。”不難看出,這其中充分顯現了這位“老海歸”代表的“魂商”概念。
對于魂商的理解,王輝耀表示,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無不經歷過一個從內陸走向海洋、從本土走向世界的過程。伴隨著中國進入全新的開放格局,中國留學生群體的作用也正在呈現出新的特點,即在幫助世界走向中國的同時,又開始幫助中國走向世界,努力成為中國進軍世界的國際化團隊。這些年來,中國留學人員在科教戰線、在回國創業、在跨國企業、在大型國企海外上市、在高科技、新經濟和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預見,在中國崛起進程中,掌握國際視野和國際文化的海歸必將成為中國在新世紀領跑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所有這些,都需要海歸本身有著極強的報效祖國的意識與意愿。我想,這就是“魂商”的充分體現。
實現個人價值:“新海歸”追求的理想
與多年前歸國學人懷揣報效祖國夢想略有不同的是,當代的海歸,似乎更看重個人價值的體現,與老海歸相比,他們顯得更加實際。
目前在一家保險公司任營業處經理的王軍已經回國兩年多了,她自稱自己屬于是運氣比較好的那一類,雖然剛回國的時候很是困惑,發現自己竟然不理解國內的環境了……當時恰巧趕上2004年底,不僅海歸,連國內的大學生整體就業環境都不是很好。王軍當時的想法是:自己30多歲了,如果要從基層做起肯定是做不來的,而且自己出國前一直做營銷,本來抱著出國讀ACCA和會計的她受情感因素影響,先去馬來西亞,又趕到澳大利亞和男朋友相聚,并讀了管理方面的MBA。
說到自己能做什么,她覺得自己很適合做培訓,也能做好培訓。并想將此作為自己可以延續發展下去的事業。
同樣,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的李愷也遭遇了相同的困惑。他是高校擴招前的最后一屆大學生。2002年本科畢業時,順利地考取了北京市某區政府公務員。工作不久,就收到了美國坦普爾大學比斯利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為了繼續深造,他辭去工作,赴美留學。
兩年后,李愷學成歸國,這時他才發現國內整個就業形勢完全變了,求職時四處碰壁的經歷讓他感到迷茫:自己本科時就是校學生會主席,學習和各方面能力都不錯,當時都能找到那么好的工作。怎么出國讀了研,學了新知識,反而從大家搶著要的香餑餑變得無人問津了呢?
李愷盡管沒有換那么多份工作,但從迷茫到找回自信,他也走過了一段痛苦的心路歷程。多次求職受挫的經歷讓李愷逐漸認識到,自己心氣太高和缺乏工作經驗是求職的最大障礙。于是他轉換心態,先就業后擇業,進入國家某部委直屬的行業社團工作。現在他的想法就是踏踏實實做事,在平凡的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進一步再實現自己的夢想。
“新海歸”PK:希望能和“老海歸”交流和溝通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回來的“新海歸”們受“老海歸”耀眼的“光環”影響,在遭遇回國后種種碰壁和不如意后,很想搭乘“老海歸”已經穩固的“班車”,想在前輩們的扶持下,借勢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找條捷徑。如,北京一家“新海歸”俱樂部的負責人就對記者說:“我們很希望和‘老海歸’能有溝通、交流、合作的機會,一起做點事。但又不知道該怎么樣去跟他們接觸,那些‘老海歸’好像都比較傲……。”他認為,“新海歸”們雖然經驗不如老海歸,但也同樣是經歷了海外留學、同樣想回國后做點事,只不過機緣不湊巧罷了,沒有那么幸運。當問及能和“老海歸”做哪些事時,這位“新海歸”覺得:“除了工作上的協作外,在歸國學生的聯誼方面,我們可以做些‘老海歸’沒精力、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如,幫剛回國的‘新海歸’找工作、幫助‘新海歸’入鄉隨俗盡快適應國內環境等一些很實際的事,這些事他們是沒有精力去做的,可能也不屑去做,而這些正是我們的長項。比如歐美同學會的一些活動中,給海歸的附加服務也是我們這些‘新海歸’有能力做,且愿意做的。”
“另外,‘老海歸’給我的印象是面部沒表情,總是在做商務活動等很正規的活動,一點也不活躍,導致我周圍很多年輕的海歸不愿意參與和加入。”
據他介紹,目前,他們喜歡組織和參與的一些活動大多數是AA制,主要活動也是以玩為主,在玩中交流。“我想,這才符合現代一代海歸的特質。”“新海歸”的靈活思維把自己所處的群體這樣定義。
“老海歸”答復:完全是不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兩代人
對于“老海歸”是否可以與“新海歸”合作,或者該怎樣溝通?記者撥通了一位“老海歸”的電話,聽到“新海歸”的想法,“老海歸”一點也不感奇怪,只是話語中顯得語重心長:“我們剛出國時的經濟情況一般都不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養活自己,因此愿意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即使是去掃地也會掃得很用心。而如今的‘小海歸’們家里經濟條件一般都不錯,對自己期望值偏高,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近幾年出國留學的學生雖然涉及的專業領域更廣,管理類、經濟類等占到60%以上,且多是目前國內緊缺急需的專業,但由于管理類、經濟類等屬于非技術性行業,比如消費品、市場和人力資源領域等等,而小“海歸”們在國外所學的理論往往跟國內環境“脫節”,使得他們的競爭力大大降低。
“在這種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兩代人注定了做事方式、風格及抱負的不同境地。我們所做的一些高級商務活動不拒絕‘新海歸’們參與,但一塊兒組織活動可能就有點困難,因為彼此對事情的理解力在不同程度上會略有偏差。我們一些高規格的商務活動中都是些名家參與,只有與我們同樣經歷、能同等對話的‘老海歸’們能邀請到,換成‘新海歸’難度會很大;而且,‘新海歸’的活動還處在交流、溝通階段,而我們已經走過了這段路程,現在需要的是強化和發展。也就是說,老鷹和小雞目前是不可能一起飛的,對于他們,確實需要一個被社會接受和認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不過,這位“老海歸”覺得,“新海歸”確實思維靈活、可塑造性強、有活力和朝氣,這些也是“老海歸”要學習的地方。
獵頭:“老海歸”、“新海歸”有“代溝”很正常
無論“老海歸”還是“新海歸”,都是“人才”的代名詞,幫助企業挖人才的獵頭對此事又如何看待呢?北京泰來獵頭事務所的領導者紀云認為:“正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群體和圈子一樣,老海歸不接納新海歸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本來就不屬于一個群體。”
“我倒認為,‘新海歸’應該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首先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逐步地成熟、發展。”
“另外,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是環境本身。以前,出國的留學生都是學習優秀的‘尖子生’,由國家送去美、英等國培養,學習都非常刻苦,畢業后大多又具有在國外的工作經歷,對西方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可以說,留學時間十年以上的‘海歸’含金量最高。最近幾年留學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只要有夢想與足夠的經濟支持就可以去國外留學。如現在的‘小海歸’有很多是因為國內高考失敗才被迫出國,自己沒有明確的目的。許多國家入學條件寬松,文憑含金量低,很難讓留學生們掌握真才實學。有的留學生回國后甚至連基本的英語會話都還成問題。留學生市場本身發生了質的改變。所以,就像‘海歸派’與本土人才各具優勢,難以互相替代一樣,新海歸與老海歸也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不一樣的路程不一樣的發展
“老海歸”與“新海歸”位置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很容易理解,以前的“海歸”大多經歷豐富,對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清醒認識自己的價值。10年前出國留學的“老海歸”所學專業多集中在高科技行業,有“手藝”到哪兒都有飯吃。“新海歸”則不同,大多數是奔著當前熱門的專業去學習,如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等,這些不像技術性強的專業那樣很快能進入實操階段,而要經過工作中不斷的積累和不斷提高個人學習能力才能做好。而就業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老海歸”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回國后不存在就業問題,而“新海歸”接受的是準大眾化教育,客觀環境也完全不同了,生存和就業成了他們面臨的首要難題。
正像紀云這位老獵頭所說,“新”“老”海歸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以前,“海歸”們大都是因為學習優秀留學出國,畢業后又在所在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對西方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質比較好,面對國內人力資源需求,獲取高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許多國家把吸引留學生作為一種產業,入學條件寬松,文憑含金量降低,造成留學歸國人員良莠不齊。相當一部分“新海歸”缺少真才實學,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給“海歸”的價值大打折扣。
所以,“新海歸”遇到同樣的挑戰已經不僅僅是被社會接納的問題,而是面臨著工作風格和習慣的調整和迅速成長的挑戰。現在國內人才濟濟,很多人學識、能力不比“海歸”弱,“新海歸”更不能靠外在條件提升自己。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當自己和原來留在國內的人在同一起跑線上時,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精英,不同的年齡層各有不同的“成功”。二十年后,新海歸的群體會日益壯大,現在的新海歸到那時可能也變成了老一代的海歸,新老海歸之間還會再PK嗎?
“老海歸”理解的成功內涵
第一層, “有成”。具體表現為:學有專攻,業有專精,工作有成。它反映了現代人文社會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最起碼的自立自強追求。
第二層, “成果”。具體表現為:在所在地區、所處行業、所攻領域內,有比較突出的成果。它是大多數人在工作和事業上的理想。
第三層, “成就”。具體表現為:在國內甚至國際范圍內所處行業、所攻領域中,名列前茅,成就顯著。它是一部分人可能實現的事業追求。
第四層, “集成”。具體表現為:跨越行業領域,在人生中不同的階段有所創新和發展,在多方面取得非凡卓越的成就,眾望所歸。它是小部分人能攀登的事業和人生高峰。
第五層, “成功”。具體表現為:超越時間、空間和行業領域限制,超脫于各種思想的束縛,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充分掌握自己的命運,在人生的各個方面都有豐富的收獲,也能從各自不同的方面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且做得不錯,得到承認。它是極少數人能達到的人生境界。
鏈接:北京“海歸”創業狀況抽樣調查
北京市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不久前對海外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現狀組織開展了抽樣調查工作。通過對3000名在海外獲得學士以上學位并已在北京地區工作或創業的留學人員基本數據進行科學統計和分析研究后,總結歸納出了當前海外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呈現出的若干整體特征:
一、外地留學人員把北京作為回國創業工作的首選地區之一。在3000名留學人員中,2126人為外地戶口,占總數的70.9%。
二、自費留學人員在來京創業工作留學人員中成為多數。在3000名留學人員中?782名屬自費出國留學人員,占到總數的92.7%。
三、來京創業工作的留學人員學歷層次高。經過在海外正規大學與研究機構的若干年攻讀之后,3000名留學人員中獲得碩士、博士的有2499人,占總數的83.3%。
四、來京創業工作的留學人員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3000名留學人員中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5個發達國家的有2165人,占總數的72.2%。
五、來京創業工作的留學人員從事專業廣泛。來京的留學人員主要從事管理、軟件、金融、網絡、通訊、生物醫藥、咨詢等專業工作。3000名留學人員中從事管理、軟件開發、金融的有1199人,占總數的40%。
六、已加入外國籍的留學人員紛紛來京創業和工作。在3000名留學人員中,已加入外國籍的達到692人,占總數的23.1%。此外,獲得外國永久(長期)居留權的有445人,占總數的14.8%。二者合計達到37.9%。
調查數據及其顯示出的海外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呈現出的整體特征表明:首都對海外各類留學人員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北京市吸引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的政策和舉措已經發揮明顯作用和顯著成效。(文/師至潔,《21世紀》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