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被人們稱做“海歸”的歸國留學人員日漸增多,一度以上賓禮遇優厚待之的“海歸”逐漸不再吃香,有的甚至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不得不待業,人們戲稱之為“海待”。是不是“海歸”已經過剩了?我們還需不需要“海歸”?一時間眾說紛紜。
現狀:數量驟增,質量驟降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對出國留學始終保持著高漲的熱情。借出國成為“海歸人才”衣錦還鄉成為不少人留學夢的終極目標。
隨著國人經濟實力的增強,留學人員數量也在大幅增加,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自費出國留學人數達到12.1萬,相比1998年的1.1萬人,增長了逾10倍。根據最新統計,2006年當年出國留學生總人數為是13.4萬人,其中自費生12.1萬人。2006年歸國的留學人員總人數為4.2萬人。
遺憾的是,與留學生數量劇增相伴隨的是留學生質量的驟降。在自費留學的大軍中,不乏用金錢武裝的富人子弟,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除了吃喝玩樂,學業沒有多少長進。對他們來說,最大的目的是花錢買個留學背景,而不是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現實的情況是,這些靠金錢打造留學背景的留學生,正在成為“海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留學生”三個字的含金量不斷降低。
困境:期望過高,落差巨大
在5月27日召開的第十屆科博會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就業首次專場招聘會上,大多數用人單位給“海歸”們開出了3000元的月薪。這樣的薪金水平顯然無法滿足那些頂著“海歸”頭銜應聘者的期望。一位在英國留學兩年、花費50萬元的“海歸”明確表示,他所期望的萬元月薪。巨大的落差,使越來越多的“海歸”加入“海待”一族。
北京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邵巍分析認為,“海歸”就業期望值太高、自我定位不準、“海歸”人員增多、部分“洋文憑”含金量降低、國內學歷競爭力上升等是造成“海歸”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有真才實學的“海歸”水土不服,短時間難以適應國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是一些華而不實、眼高手低的“海歸”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此外,出國留學的“偏科”問題也是形成“海待”現象的因素之一。不少出國留學生都選擇學習商科和計算機專業,而這些學科也是國內高校的熱門專業,就業競爭壓力較大。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國內學生接觸的知識實際上和國外沒有太大差異,且用人成本相對較低。相比之下,開出上萬月薪的“海歸”自然很難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出路:做好規劃,擺正心態
“海歸”變成了不受國內企業歡迎的“海待”,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就個人來說,如何才能避免成為“海待”的命運而成為職場新貴呢?對此,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的教育碩士余文成說,想回國就業路順利一些,留學前做好職業規劃非常重要,最好把留學研讀方向與就業方向結合,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如果想回國找到滿意工作的成功率大一些,可以在國外工作一定時間積累工作經驗,特別是與回國后計劃就業方向相關的工作經驗。“其實國內對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要求挺高的,有了國外工作經驗再回國就業,競爭力就大很多。”余文成建議,選專業可以選一些剛起步但十分有前景的專業,而不一定是目前很熱的專業,因為就業的時候這些行業未必熱。
擇業的時候,留學生要擺正心態,以有發展潛力的就業機會為重。(作者/劉錫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