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帶來先進的科技、知識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海歸認為出國留學的付出和收獲呈正比
●海歸的素質優勢在于國際性的溝通合作能力
●海歸自信可與本土人才公平競爭優勝劣汰
海歸認為留學經歷大有幫助
改革開放以來,海歸所帶回來的先進技術、思想以及理念無疑是日后開展工作的寶貴財富。(圖表一)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這表明大部分海歸出國都較為理智,能夠結合國內形勢進行深造,學習到的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能夠所學即所用。
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認為留學對自己回國就業有很大幫助的海歸畢竟不到五分之一,而大部分海歸和他們的家庭都曾經為出國付出了極大的財力和時間。從這一點來看,盡管他們認為留學有所收獲,有利于在國內就業,但是并未達到理想效果。同時,統計結果也表明,仍有部分海歸認為自己當年出國留學比較盲目,沒有弄清自己到底是否適合留學,出國所學專業是否適合自己,結果造成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這都說明,海歸身上的耀眼光環已經逐漸淡去,要想在國內就業如意、創業成功,光是依靠自己的洋學歷已遠遠不夠。
海歸自我未來發展期待
海歸回國后將面臨本土人才強有力的挑戰,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評判人才的標準也將從以前的是否懂外語、是否具備與西方人士打交道的能力過渡到是否在國內有人脈、是否了解中國國情。這使得海歸人才面對本土人才所表現出來的傳統優勢變得不再明顯。兩種人才之間的競爭已經拉開序幕,并且還將愈演愈烈。面對新形勢,海歸的心態變得十分重要。
調查顯示,近一半的海歸希望與本土人才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顯示出對自身實力的強大自信。也有相當一部分海歸認為隨著國家發展,世界一體化加強,海歸與本土人才差別縮小,趨于相同。這說明大部分海歸已經充分了解了國內的就業環境,意識到自己擁有的洋學歷并不能保證自己創業一定成功。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所有的市場主體最終要平等地面對競爭和挑戰。海歸這種良好的心態有助于他們對自己準確定位,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最終更好地適應國內市場。
但是,仍有1/3左右的海歸期待自己成為特殊群體,得到更多的機會以及特殊待遇。盡管目前各地政府部門的確高度重視改善海歸回國后的創業環境,出臺了各種相關的政策并完善相關硬件設施來鼓勵海歸積極性,形成聚合效應。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海歸擺脫依賴心理,和本土人才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形成良性的競爭關系才是大勢所趨。
海歸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海歸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全方位的。通過(圖表三)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認為先進的科技和知識是海歸推動祖國發展的最大動力。的確,海歸帶回來的計算機、光電子、航空航天、醫藥等高科技技術為我國縮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加快科技創新提供了助推劑。這點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表現尤其明顯。
調查同時顯示:海歸的影響遠不止體現在科學技術上,他們在國外學習到的先進管理理念以及國際化思維、國際化視野,都是加速我國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促進國民思維前沿化、國際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也必然體現在文化的主動適應上,飽受“海味文化”熏陶的海歸們無疑可以充當中間橋梁,增進國人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
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王輝耀教授表示:“中國海歸回國正在幫助國家打造一批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海歸中有一大批熟悉東西方文化和國際游戲規則的留學人員,他們完全可以是中國國際化的先鋒力量,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是中國連接世界的強有力的紐帶,是中國和世界打交道的最好的生力軍。”這是對海歸的高度評價。
當然,也有人擔心海歸增多會使中國趨于“西化”,失去中國特色。反觀國內現在“洋節”盛行,本土節日相比之下反倒備受冷落的現實,這種擔心并不多余。海歸帶來的“海味”文化不失為對中華本土文化的一種有益補充。但是若“崇外”,一是難以融入國內環境,給自己的就業、創業帶來不便;二是這將使海歸人士失掉“中外結合”的文化背景優勢,不中不洋的最終結果將是找不到歸屬感,失去文化認同的能力。
海歸具備哪些素質?
全球化時代中國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國。中國要主動走向世界,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國際人才,以應付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挑戰與變化。在這種大環境下,擁有國際化教育背景的海歸的優勢便應運而生。
通過在海外系統地學習,海歸通曉國際規則,掌握尖端技術,能夠與國外企業進行無障礙交流。這種國際性的溝通合作能力是海歸最引以為傲的資本,也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開闊的頭腦、扎實的知識儲備也自然造就了海歸豁達自信的心理素質。
中國教育事業的日益進步使得培養本土高端人才已經不是難題。但是要同時具備東西方文化的深厚積淀,出國深造是必然之選。這也是為什么海歸將中外文化交融的知識儲備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和技巧視作回國發展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
而根據北京慧博研究院今年6月發布的《中國2007海歸人才現狀調查報告》,絕大多數聘用海歸的企業也認為海歸的主要優勢是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化市場環境和東西方交融的知識結構,認同的企業比例超過一半。
盡管擁有了洋學歷和它帶來的一切便利,但是與本土人才相比,部分海歸存在不熟悉國內環境、對自身期望值過高的現象,這使得他們擁有的優勢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年輕海歸在國外連語言關都沒有過,在整體競爭力上還不如本土人才。只有那些熟悉國內方針政策和創業環境、能夠將國外所學融入國內環境的海歸,才能在國內日趨緊張的就業形勢下顯露優勢。
專家點評
從清末容閎發起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回國參加洋務運動,到當代留學生以IT業等高科技行業為入口融入中國經濟大潮,百余年來,數代海歸盡管面臨不同的歷史機遇和條件,但都依托自身的國際化視野和掌握的先進理念、技術,為中國的近現代化和繁榮富強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以當代為例,海歸人士具備的語言優勢、技術優勢、人脈優勢和學歷優勢使得他們能更好地引導中國走向世界,為中國社會的前進做出巨大的貢獻。
杭州市人事局專家認為,海歸人才身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野寬闊,缺點就是在留學期間易被西方文化同化,對國內環境反倒不那么熟悉。他們在國外學到的知識也要一分為二地看。以前的海歸是精英出國,學成歸來之后,掌握的知識加上國外的工作經驗使他們具備國內人才無法企及的優勢;但是近年來出國的留學生開始發生變化。他們有些是在國內考不上大學,依靠優越的家庭條件出國混個文憑。這樣的海歸在競爭力上還不如本土人才。
至于海歸在國內享受到的優惠政策,專家們認為也是暫時的。現在回來提要求、要待遇的海歸多是90年代后出去、剛回來的小海歸。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海歸人數的增多,這種海歸人才與本土人才不公平競爭的狀態不會維持太久。海歸的待遇差別歸根到底總是要由市場來決定。
另外,以前的海歸回來很有可能會割斷自己與海外的聯系。現在的海歸多半是“兩邊飛”。以杭州為例,“兩邊飛”的海歸已經占到50%。他們的學識本領和海外人脈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同樣重要的推動作用。 (熊煒 湯向陽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