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將橫濱的中華街視作全日本,乃至全球最大的唐人街。今年是橫濱建港150周年,橫濱中華街也當仁不讓地成為開港150周年紀念的主角。橫濱的歷史,其實也是華僑華人在此落地生根的歷史。
從“南京町”到“中華街”
中國人僑居日本橫濱的歷史大約與橫濱開港的時間相同,迄今已走過150年。早先中國人來到這里是以傳統的“三把刀”為生存手段,即主要經營以剃刀為代表的理發業、以剪刀為代表的服裝業和以菜刀為代表的餐飲業。隨著中國人源源不斷的到來,從1877年起,日本人開始把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南京町”。當時日本人多喜以南京指代中國,故名。這一日式地名沿用了很長時間,直到“中華街”的出現。
上世紀50年代初,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條件,南京町一度成為駐日美軍和各國海員休假的主要娛樂區,繁榮程度不斷提升。1955年,華僑們在正街西端興建起了第一座牌樓,牌樓正中題著“中華街”三個大字,“中華街”之名從此取代了“南京町”而名揚四海。今天的中華街主干道大約長350米,各條小巷里弄向四周發散開去,縱橫交錯,形成一個頗具魅力的迷宮,這一特色恰恰迎合了喜歡尋奇探勝的日本人的心理。
中華街的社會經濟功能也早已突破傳統的“三刀行業”,而是朝著集旅游、觀光、美食和休閑于一體的商業街方向發展。中華街原有四座牌樓,為了增添街區的文化魅力,營造新的旅游亮點,當地華僑又集資修建了三座新牌樓。其中的西門牌樓延平門是仿中國北方樣式修建,白底綠紋,4根頂柱由純金箔鑲就,門高約12米,甚是氣派。
關帝廟:兩岸同胞攜手共建
橫濱中華街里寺廟眾多,其中尤以關帝廟最為有名。關帝廟最初建成于1873年,然而在漫長的歲月里,它先后遭受到地震、戰亂和火災的破壞,舊址殘破不堪,僅有關帝神像還保存完好。1987年7月,海峽兩岸的僑胞聚首一堂組成關帝廟建設委員會,經過3年的努力,一座輝煌嶄新的關帝廟于1990年重新佇立于中華街上。廟里的漢白玉欄桿、石階和屋脊上的琉璃瓦等由北京的公司負責營造,正殿及牌樓的木雕和室內裝裱則由臺灣的企業一并承擔。
每年新年時,很多僑居日本的中國人都會來關帝廟祈福。一位在海外生活了60多年的老華僑坦言,生活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之所以如此尊崇關公,主要是因為關公對主公盡忠,于民族盡義,這也是廣大華僑華人在海外生活一直秉持的信條。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氣節。關帝廟的百年滄桑見證了近代住日華僑華人的曲折命運,而如今它的舊貌換新顏更彰顯了兩岸同胞攜手共進、團結一致的潮流不可阻擋。
橫濱市的新興地標
走進中華街,無論街道兩旁的招牌,還是店鋪的門面,映入眼簾的盡是朱紅、明黃的顏色,這首先讓人感到濃濃的中國氣氛,既紅火、又熱情。雖然街道不寬,最窄處還不到10米,但無論何時,這里都是人頭攢動,一派熱鬧景象。每到夜晚,街燈、霓虹燈和店鋪的照明燈等齊放光彩,將這里裝扮得一片輝煌。
橫濱每年最繁盛的時刻,莫過于新年的春節祭了。從1986年始,中華街每年都會在農歷新年前后舉辦慶祝活動。每到這個時候,街上鑼鼓鞭炮齊鳴,家家張燈結彩。街頭藝人出演的“倒立技”,丑角劇和高蹺舞都大受歡迎,所到之處,看客如潮,近年來中華街還多次邀請國內的各藝術團體前往演出。入夜后,許多餐館都提供各種免費小吃以招攬顧客,住日的許多其他地方的華僑也會來趕熱鬧。
據橫濱中華街官方網站的最新數據顯示:如今每年來中華街觀光的游客已達到2100萬余人次。而在對橫濱市民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中華街已經和山下公園及橫濱碼頭并列成為橫濱的三大象征。中華街為繁榮當地經濟,促進日中互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秦長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