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3日電 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IPCC(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成員一道榮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旅美華裔科學家郝慰民先生,最近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的提名。這場由北京青年報社、中國新聞社、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明報企業及亞洲周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鳳凰衛視及鳳凰新媒體、新加坡聯合早報、搜狐、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歐洲時報及美國僑報、北京大學共12家在內地、香港、東南亞、美加及歐洲地區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盛典,在去年成功啟動后,已成為華人世界重量級年度活動。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郝慰民博士。
“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有意義 有鼓勵
不久前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郝慰民作為IPCC 1994年發表的首份氣候變遷報告的主要撰稿人,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IPCC成員一道榮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今日又被提名為“2007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候選人。對此,郝慰民表示,兩個大獎都讓他倍感珍貴與榮幸。而對于華人來講,后者有著特別的意義。尤其在今日的社會,“華人影響力在世界有目共睹,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翹楚中都有華人的身影。在這個時刻設立這樣的大獎,非常有意義。”他認為這不僅是對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華人的肯定,對于年輕人也是一種良好示范,鼓勵年輕的華人積極向上。
郝慰民特別說,“影響世界”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我們更需要的是在自己的領域,從事的工作中踏實努力,以求帶給身邊,帶給社區,帶給社會積極的影響。
學術研究“有遠見”“要踏實”
以華人科學家身分投身地球暖化、氣候變遷領域,郝慰民是先行者。郝博士說這次獲獎很開心,不僅因為諾貝爾獎本身,很重要的一點是,早在近三十年前,他就已經將學術目光投注到野火對環境的污染問題,而那時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社會廣泛關注。1979年,當時在德國工作的他,就已經開始了“野火對氣候和環境影響”的定性分析,之后的三十年間,他基本從未間斷過。郝博士強調說,科學需要冒險和創新,需要遠見和踏實。為此,他也深深地感謝自己在德國和美國的兩位老師。是他們讓他能夠開拓視野,用前瞻性的眼光來判斷預測,使科學研究能夠對現實產生積極的影響。他還說,科學上最大的成就最終在于人的創造。中國現在的技術設備,在很多領域是很先進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沉住氣,大膽假設,踏實研究。”
環境保護是大問題
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后,很多人好奇他能分到多少獎金,郝慰民說那不重要,他更在意的是藉由諾貝爾獎的光環,讓地球人重視溫室效應的嚴重性。他說:“環境問題應該引起全民對問題的重視,培養全民環保意識,每個人都為環境保護做一點點努力,社會的整體環境就會實現大的進步。”
而相對與一般認為的煙塵、汽車排放廢氣和燃煤電廠是溫室效應的禍首,郝慰民的研究重點卻是人為的放火燒森林和野火如何影響全球氣候。他說,地球上許多落后地區人民為了畜牧、農耕、伐木和居住,放火燒大片草地和森林;相較于因自然因素引起的野火,人為縱火顯然更為嚴重。而森林大火的濃煙充滿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其它化學分子,是溫室氣體的主要元兇之一。
郝博士最近的研究課題是北美林火跟工業排放對環境影響的比較,4月將趕赴西伯利亞,他說,“環境的問題是相關聯的,西伯利亞林火帶來的污染可能會吹到中國,對中國環境的影響有多大,比如這樣的問題就很值得關注。”
行走在科學中的吉普賽人
從臺灣到美國,到德國等等,又因為工作的關系去了很多國家,郝慰民說自己更像一個“吉普賽人”,一直在行走,在“流浪”。但聽得出他很享受這種狀態并堅信“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他說,最開始對于自己研究林火,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認識。知道后來去了委內瑞拉,去了墨西哥等國家,看到馬路兩旁都是延燒的灰燼,跟當地人聊天知道他們是如何利用林火生活,馬上就會對研究對象有了不同的認識。
但2007年這個行走的“吉普賽人”發生了一些改變。他花時兩年蓋的房子,終于竣工了!“我發現蓋房子的整個方法和做研究驚人的相似。從最初的構想開始,要考慮很多細節,比如目的,可能的結果,手段,經費等等”,唯一不同的是,“我做了一輩子研究,經費都是別人的,但這一次是自己的(笑)。”這個建在米蘇拉山上的房子是郝慰民在一個陌生領域的新嘗試,2007年這個嘗試成功了,一如他的一直以來的科學研究。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