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人移民的數量增多及其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上升,中文在海外的作用日漸突出,華僑華人學中文的需求日益高漲。學好中文既可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又有現實的種種利好,多種因素正拉動年輕一代華文學習的熱情——
一位美國哈佛大學MBA 專業2005年畢業生介紹求職經驗時說:“凡簡歷上寫著懂中文的人都炙手可熱。”
一位剛剛親赴歐洲采訪了華文教育機構的記者說,中文現在成了“就業王牌”。
隨著世界各國交往幅度的增大,貿易來往實際上為語言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換言之,語言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種謀生手段。而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也使得中文在世界語言中的位置得以加強。所以,在歐美,青少年會中文,就被視為多了一張“就業王牌”。不但華裔青少年開始自覺學習中文,許多金發碧眼的洋人也紛紛進入中文學校。
“我要學”——包含著“現實主義”的選擇
“每逢星期六中午,職業學校的德國學生逐漸離校返家,而一群群黑頭發黃皮膚的華裔青少年則聚集在這里,從‘點、橫、撇’學起,到逐漸會念唐詩、寫毛筆字,甚至會打太極拳、在《青藏高原》高昂的樂聲中跳起西藏的民族舞蹈……”
一位作者描述下的德國波恩華僑中文學校的一幕,可以看作華文教育的一個縮影:條件不算好,甚至沒有專用的校舍,但是在一代又一代華裔兒女之間,一句又一句的漢字誦讀之中,薪火傳遞的是中國古老的文化,也是一種民族情感和認同。
毋庸諱言,不少海外華裔青少年存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認同疲憊”,“不愿做華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還相當嚴重,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們又并不可能完全、徹底地融入當地社會,這構成了一種很大的困惑。如何培養華裔下一代的民族意識,華文教育無疑是最佳途徑。
專家指出,“隨著漢語實用性的增強以及中華文化對現代工商社會意義的凸顯,掌握漢語和中華文化無疑將成為青年華裔的一大優勢”。更有華文學校以“今天的兒童,明天的領導者”為號召,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法國巴黎潮州會館的吳武華先生說,“十幾二十年前,我們的孩子多數是被家長逼迫著來的”,言下之意,當時在華裔孩子中,學習中文、講漢語,不過是長一輩的人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忘根本,通過對母語的學習來維系族裔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情感的方式。但是現在的情況則不然,吳說,“20年來,不單是人數增長了10多倍,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高漲。以前是父母‘要我學’,現在很多孩子是說‘我要學’。”
這一番“我要學”的訴求中既含有對中國博大歷史與璀璨文化的驚嘆與向往,也包含了一種“現實主義”的選擇——“會中文可能有助于找一份更有回報的工作”。
僑校興旺——在維系感情之中增添新功能
華文教育傳承著民族文化,維系著民族感情。隨著“中文熱”的興起,華文教育又多了一些“功能”——為華裔孩子培養更好的就業技能,提供更好的就業出路。
從歷史上看,最早的華僑教育誕生于東南亞。由于大批中國人移居該地,為了傳承和發揚自己的文化,他們辦私塾講授“四書五經”。這大概可以看作今天華文教育的雛形。二戰后,華僑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紛紛選擇居留國國籍,華僑教育逐步也納入居留國教育的軌道,于是,早先的“華僑教育”也轉變為現在意義上的“華文教育”。但不論如何,華文教育始終都是老少華僑維系文化認同的一種必需。
近年來,中國新移民急速增長,一批留學生學成后在當地定居。這些新移民對中華文化有深厚感情,也成為興辦華文教育的新興力量。
同時,中國政府方面也給與了大力的支持。5年來,僅國務院僑辦就向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校或華教組織贈送中文小型圖書館“華星書屋”近150個。目前,國僑辦每年向海外華文學校寄贈的華文教材和各類華文讀物超過150萬冊。
中文學校或者中文補習班之類的教育機構也在海外方興未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的各種華文學校已達5000余所,包括多年堅持下來的老僑校;補習班性質的學校;近年來由新移民開辦的周末中文學校和已被居住國政府接收、納入本國教育體系的華文學校。這其中,盡管還存在種種問題,但周末補習班的形式仍然最受青睞,特別是新移民開辦的以“普通話、漢語拼音、簡化字”為主要內容的新型中文學校增長最快。而且這一趨勢還在擴大。很多家長到了周末,開著車送子女去上學,已成了常見的場景。
“就業王牌”——需要更多的華裔孩子真正認同
漢語在海外熱起來了,即使有的學習者帶有功利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華文熱”中衍生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比如在財政上的困境。華文學校數量眾多,發展迅速,可是它們卻相對難以得到來自政府與主流社會方面的足夠資金與物質上的支持,目前海外華文學校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華人社團的捐贈,這一渠道顯然有限且不穩定。很多中文學校沒有固定的校舍,只能臨時租用社區其他學校的教室。
更大的問題還是來自學生。在海外,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和孩子說漢語,得到的卻是英語或者當地語言的“倔強”回答。這些土生華裔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當地同化,因而對民族語言與文化有些陌生。如果占華裔人口比重越來越大的土生華裔漸漸游離出華文教育,而走進華文學校的,也抱著“中文是一門外語”的態度來學習,那么學習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應對方法是什么?如今,不少海外華文學校越來越重視文化活動,把中華文化的傳播放在和漢語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比如開辦舞蹈、繪畫、書法班,組織學生參加華裔的節日慶典、文藝演出,讓學生與華文媒體協作以及參加尋根探祖活動等。華文學校也在“中文熱”的浪潮中改變自己的角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楊 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