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39歲的加拿大人瑞恩·福祥在江蘇鎮江迎娶他的中國新娘唐燕。 中新社發 陳崗 攝
|
資料圖:39歲的加拿大人瑞恩·福祥在江蘇鎮江迎娶他的中國新娘唐燕。 中新社發 陳崗 攝
|
中新網12月3日電 意大利《歐聯時報》12月3日刊發題為《從國人對跨國婚姻態度說起》時評文章說,在中國經濟情況大為改觀的今天,國人對跨國婚姻的態度,也從最初的難以理解到現在的欣然接受了。心態的改變往往要比事實的改變來的慢,恐怕還需要有一個掙扎的過程。不過在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這種改變顯而易見。
文章摘錄如下:
婚姻關乎愛情,倫理,因此成為藝術作品亙古不變的主題,那么跨國婚戀,又因為其自身所具有的神秘或者敏感,成為一直以來人們關注的焦點。跨國婚戀也就成為一個欲說還休的話題。
中國的第一例跨國婚姻,在今天看來有很多讓人忍俊不禁的情節。當時只有十七歲的中央美院學生宋懷佳邂逅了保加利亞留學生萬曼,在他們相愛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在當時特殊政治時代的考驗,而最后還是周總理的回信成為了他們通往婚姻道路上的綠燈。
時光荏苒,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顯示,現在中國的跨國婚姻占到了全體婚姻的5%,也就是說每年大約有40多萬外國人和中國的青年男女結緣。從當初的談虎色變到現在的欣然接受,中國跨國婚戀走過的歷程,恐怕可以說是中國人心態逐步成熟的過程。
中國跨國婚姻的歷程有兩個相對典型的時期:一是上世紀80-90年代,“出國熱”的驟然興起,使一部分急于出國的人把與外國人結婚作為一種手段。當時似乎跨國婚姻的目的不是追求美滿的生,而是為了實現出國的功利性目的。基于當時的現實,盲目和功利的跨國婚姻質量并不高。而之后到了21世紀,這個時期中國跨國婚姻的發展已經趨向于理性,曾經的功利性成分較強轉向感情成分的比重越來越大。跨國婚姻逐步回歸本質,也就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中國跨國婚姻經歷的過程,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因為正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與其他各國文化、經濟和政治越來越頻繁的交流,才使得中國和世界在不斷的相互了解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才給跨國婚姻的成就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在這個過程里,中國人的國民心態也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
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看到一樁跨國婚姻,國人恐怕大多會流露出一種懷疑甚至是鄙夷的態度。當時中國人一談這個問題,頭腦中馬上就對“地位”、“經濟”、“目的”這些東西敏感起來,其實說白了無非是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國人普遍的一種不自信在作怪罷了。中國人的傳統婚姻觀念里,講究門當戶對。當時中國的經濟相對落后,嫁一個比咱們富足的外國人,那無疑就是“攀高枝”去了。于是在國人內心處于弱勢地位的情形之下,難怪大家看見一個外國男人娶走了咱們中國女人除了有點憤憤不平,還大多會覺得心里酸了吧嘰的。
外國男人娶中國女人和中國男人娶外國女人到底有什么根本不同呢?有人說:“一個女性憧憬外嫁、而男性卻對內部和外部的女性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的群體,肯定是一個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弱勢可以是經濟的,也可以是文化的,還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經濟方面的弱勢是一個事實。然而在中國經濟情況大為改觀的今天,國人對跨國婚姻的態度,也從最初的難以理解到現在的欣然接受了。心態的改變往往要比事實的改變來的慢,恐怕還需要有一個掙扎的過程。不過在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這種改變顯而易見。國人在民族自信心增強的同時,也克服了曾經的弱勢心態,從而可以坦然面對跨國婚姻。不再把原本本該基于愛情的婚姻和其他一些東西強硬的糾結在一起。
總而言之,中國跨國婚姻所經歷的歷程,也反映出中國人心態逐步健全成熟的過程。(博源)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