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8日電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23日在華盛頓閉幕。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撰文說,作為中美兩國經濟決策高層時隔半年后的第二次戰略對話,雖然仍然同上次一樣略顯日程緊湊,但仔細盤點,這次對話仍有不少讓世人矚目的看點、亮點。
原文摘錄如下: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23日在華盛頓閉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美國總統布什特別代表、財政部長保爾森共同主持閉幕式,在總結發言時兩人均認為本次對話取得了若干共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作為中美兩國經濟決策高層時隔半年后的第二次戰略對話,雖然仍然同上次一樣略顯日程緊湊,但仔細盤點,這次對話仍有不少讓世人矚目的看點、亮點。
這次對話最大的看點,在于它的地點和背景。半年前的第一次對話在北京,由于是兩個經貿關系錯綜復雜的大國首次嘗試這種高層直接對談,無論在對話范圍、議題還是方式方法等方面都還帶有很強試探性,加之時空和主客關系所限,未能讓美國朝野充分感受其正面效果亦屬情理之中。
這一次對話換到了華盛頓,而且正值美國府院在經貿領域對中國更加不滿且日漸焦急之際,會場外中方擴大對美進口、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等積極努力的姿態,會場內議題切實廣泛、氣氛坦誠直率的溝通對話,無論是對國會、白宮還是對其智囊層、新聞輿論來說,無疑都起到了增信釋疑、消氣鼓勁的積極作用。對近來因美國單方行動而日漸吃緊的雙邊經貿關系來說,可謂一場久旱之后的“及時雨”。
另一個重要看點就是,參加對話的雙邊團隊進一步擴容:兩國金融監管和環保能源衛生等部門的高官也加入了對話行列,無疑給兩國輿論及民眾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想象。
盤點這次對話成果,最大的亮點應該是:中方通過一邊努力兌現上次對話承諾,一邊果敢而直接地批評美方錯誤言行的做法,近距離地向美國朝野展示了中國的真實聲音:
其一,中國對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做法提出了尖銳批評,既表示了中國的擔憂又顯示了較為強硬的原則立場;
其二,中國一直在人民幣匯率、平衡貿易順差等多個領域進行卓有成效地努力,美方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急于求成不僅有損中國利益,也將有損雙邊經貿關系進而危及美國自身利益;
其三,中國不僅有通過對話談判解決矛盾和分歧的充分信心,也有分享美國在金融服務、能源環保、醫療保健等領域成功經驗的足夠誠意。
這次對話的另一亮點,就是形成了一個重要共識:想方設法擴大中國國內需求、減少出口依賴以降低雙邊貿易不平衡。盡管對于具體如何落實這一共識雙方還存在較大分歧:美方的“藥方”很簡單,就是讓人民幣加快升值。中國當然不可能在這方面采取激進冒險措施,而更愿意通過放寬并鼓勵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轉內銷,以及呼吁美方放寬高科技等領域的限制以擴大對美進口。
但是,這一共識對雙方都意義重大:對美國而言,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到對華逆差的原因并不全在中方,要從提高國內儲蓄率等方面著手努力;對中國而言,則可以以此為契機,在進一步激活國內市場、讓國內消費者享受更多質優價廉產品的同時,優化并提升出口結構,適度分散對美出口占整個外貿出口的權重,從根本上有效防范經貿風險、保障經貿戰略安全。
從對話具體成果看,中國推動金融服務開放,以及加強兩國在能源、環保等領域的合作應是這次對話的重要亮點。
機制鞏固 影響深遠
當然,由于中美經貿關系的復雜性,這次對話仍在包括匯率、貿易等問題上存在各說各話、目標交集區未能縮小等問題,對話在具體議題上利益談判的味道十足,在某些重大宏觀議題上有更具交流論壇色彩,與會前人們對實質舉措、經驗分享等方面的期待尚有較大距離。但是,對于原本就未有過高預期的雙方當局及輿論來說,能夠展現上述亮點已屬難能可貴。
最為重要的是,此次對話進一步確立了這一雙邊溝通機制的重要地位。正如美方官員所言,這一機制并未奢望取代中美之間其他雙邊和多邊機制,但是,無論就其獨特作用和魅力來看,還是從雙方對其所作的定位、寄予的期望來看,也將是其他任何機制所無法取代的。
無論如何,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大國,一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且正在迅速崛起的新興大國,雙方決策高層的高官們能夠每半年就坐在一起溝通對話,而且對談的不是削減核武器或者軍備控制,而是對政治、軍事等領域具有至關重要影響的經貿問題,其象征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結果本身。
這說明,中美要么是戰略合作伙伴,要么是所謂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而不是單純的戰略對手,更不是當年美蘇一般的冷戰對手。(張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