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上周國歷11月7日就是“立冬”,但居住地處亞熱帶的臺灣,不但秋意仍濃,就連立冬那周,大中午依舊熱氣逼人,直至天前幾天才有寒意。人們常用“秋老虎”形容秋天,氣溫時如盛暑,時而秋高氣爽,時而寒風襲來,天候如何迅速變臉,此時季節交替感特別明顯。
其實,國歷10月23日就已是24節氣中的“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說,現在地球溫室效應,節氣不如過去明顯。而且24節氣,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農漁民適用,在臺灣,不妨自我調整養生時刻,免得補出一身燥熱。
秋季平補 滋潤秋燥防邪寒
霜降是深秋之季,中醫“五時”春、夏、長夏、秋、冬,在人體五臟為肝、心、脾、肺、腎,秋即屬肺,中醫養生學觀點,四季要有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則溫補,所以秋季以平補為原則。
開業中醫師鄧正梁提醒,晚秋應預防寒邪侵犯身體,因為晚秋氣溫不穩,有時驟降,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小心身體;而腸胃不佳者也應注意飲食清潔,瓜果宜吃得恰到好處,才不會影響腸胃。
古代著名營養專著“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所以不妨煮給芝麻粥或芝麻糊來滋潤秋燥。
適當秋凍 增強身體耐寒力
鄧正梁指出,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凍是秋天不錯的養生方法,氣溫雖逐漸轉涼,衣服、棉被都漸漸加厚,但不宜一下加得過多,即使是深秋,也要有意地讓身體“凍一凍”。
秋凍的好處在哪里?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腦的興奮性,增加皮膚血流量,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加強身體耐寒能力。不過,如是上了年紀的人,應視身體狀況而定。
秋季易感 戶外登高解憂郁
秋天葉黃楓紅凋零,易觸景生情,鄧正梁說,“內經”認為,秋季應“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感情豐富的人,或退休在家的長者,秋季容易感傷,建議多到戶外活動筋骨,登高望遠,三五好友相聚,或多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以紓解蒼涼秋意帶來憂郁情緒。(來源:臺灣《聯合報》,作者:施靜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