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9日電 香港《大公報》18日刊發郭士平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當局頑固走“臺獨”道路,令臺灣地區不能利用同大陸的合作走出成長空間的限制,從而影響了臺灣的整體競爭力,使臺灣經濟持續走下坡路。因此,只有放棄“臺獨”,臺經濟才有廣闊的前途。
文章摘錄如下:
不久前,臺灣《天下》雜志公布對1000位大企業負責人(CEO)的調查。結果顯示,41.8%的受訪者認為臺灣地區競爭力持續下滑是最受擔心的事;其次是成長空間受限,占了36.6%;而島內朝野政局沖突、兩岸局勢不明,皆以30.1%排在第三位。在1000位大企業主眼中,臺灣地區目前面臨的挑戰,分別是政策不一貫、限制過多,兩岸關系不明以及陷入邊緣化。
經濟一路下滑
臺灣《天下》雜志的調查指出,對于考慮今年對臺灣增加多少投資比例的問題,有35.4%的企業選擇“一成以下”,其次是零或減少投資,這創下近四年來的新高。調查數據還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大企業主,考慮到島外募資或是島外上市(包括香港和大陸),比起去年微增0.6%。在地區的選擇上,排行前三名的分別是香港、大陸和美國。其中又以選擇大陸上市的增長幅度最大。筆者認為,這說明臺灣的金融業在衰落。
展望2008年選舉,1000位大企業主認為臺灣的新領導人最應該先做的事,依序為營造有利企業經營及投資環境、兩岸互動更加開放和建構前瞻性的發展愿景。但這些希望,若屆時仍由堅持“臺獨”路線,蓄意同大陸對抗,阻撓兩岸經貿互動合作的“臺獨”政黨執政,會有可能嗎?
筆者認為,正是由于陳水扁當局為實行“臺獨”路線,爭權奪利壓倒一切,制造省籍矛盾,造成族群撕裂,阻礙臺灣地區同大陸的經貿往來,令臺灣地區的經濟持續弱化、邊緣化,已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的提高。以往作為亞洲經濟“四小龍”盛極一時的臺灣,其經濟增長率已明顯落在其它三“小龍”的后頭。而民眾的收入亦每況愈下。
整體實力下降
從整體實力來看,臺灣地區也在下降。在GDP方面,預料今年會被經濟快速增長的廣東省趕上。
種種事實表明,加強同大陸的經貿往來已成了臺灣地區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臺灣地區也成為大陸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據臺有關經濟研究機構評估,兩岸經貿對臺灣經濟增長的影響度達到30%至40%。
北望神州大勢所趨
此外,有數據顯示,至2003年底,臺商在大陸協議投資項目累計約6.06萬項、金額達706億美元。落戶大陸的臺資企業盈利面在60%以上,其中工業生產企業盈利面高達70%以上。
按理,臺灣當局應大力支持發展兩岸經貿關系,支持臺資投資大陸才是。但實際上,他們為了實現其“臺獨”路線,千方百計阻礙這種發展。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的“有效管理”,以及種種限制臺資到大陸投資、阻撓兩地三通等的政策,無一不是阻撓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的政策。“臺獨”分子的所作所為都是不利臺灣經濟發展的,與臺灣民眾利益背道而馳的。而制造兩岸的緊張關系和對立,更令臺灣地區經濟進一步空心化及邊緣化。
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加強兩岸的經貿關系,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大勢所趨是誰也擋不住的。臺灣當局只有改弦易轍,徹底放棄“臺獨”,才能令臺灣地區經濟重現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