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長都渴盼的一件事情。海外華裔家長對于子女教育的問題尤其重視。但究竟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怎樣的教育方式才適合自己的孩子?圍繞這些問題,許多華裔家長產生了不少分歧,一般可以歸納為“推派”和“放羊派”。
推還是不推 觀念兩極
“推派”一詞來源于英文的“push”,直譯可以理解為推著孩子走,家長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主要動力。“推派”家長主要抓孩子學文化和各項特長:學琴、學體育等。孩子的成長軌道大都以被家長規定好,家長的任務就是在這個軌道上推著自己的孩子前進。
相對于“推派”,“放羊派”或是“不推派”成為其對立陣營。所謂的“放羊式”教育方法,意思就是說放任孩子的思想,讓他按照自身的嗜好來自由發展,不要過多的干涉和局限孩子的自我選擇性;他想要學習什么樣的技能,他想怎么樣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方法,他要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無論是什么樣的想法,孩子們完全取決于自己,不受家長的禁錮。
推派觀點:
孩子成長過程中,大多時候是以學為主,什么性格都是在學習活動中培養的,有目的的培養就比毫無目的的玩來得有效。當然,放羊式的養育孩子,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 但風險大,家長不愿冒險。推派也有失敗的,但要是家長功課做足,風險小得多。若把推派的主張說得再全面點,這就是:學習是個綱,綱舉目張。
放羊派觀點:
“推派”父母中有不少人對自己的生活事業不滿意,但有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的處境,所以看世界灰暗冷酷,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有時是他們證實自己的工具,所以他們要高舉“推派”大旗來分享孩子的成功。“推派”父母需要重視自己的內心矛盾,正視兩代人的關系。否則即使把孩子推入名校,接下來也是巨大的空巢感和失落感。“推派”父母更顯示在對學業鋼琴這些有客觀衡量標尺的東西的極大興趣。而對孩子的全面成長并不是很在意。
“放羊派”父母一般自己的事業生活比較成功,有自信,有享受孩子的傾向,愿意讓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中間派觀點:
“推派”也好,“放羊派”也好,其實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要練好內功。一招一式,均要化有形于無形,似推非推,似放非放;放中有推,推中有放。由無極而太極,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藉兩儀而生八卦,變化圓通,曲走以取直。父母自己的內功練好了,推與放就沒有什么差別?
家長應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但在一定程度上,家長還是要對孩子的辨別能力給予一定的指導和監督;想交什么樣的朋友,想學習什么樣的技能,想有什么樣的愛好,孩子可以有選擇權和自主權;但是,家長有監督和考核的權利。
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盡心盡力的,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有推有放的。“放羊派”父母嘴上說放,其實只是對學習采取比較粗放的管理,但是對人際交往一般都采取推動的態度,否則一個孤僻的孩子也是放無可放。
中間派實例:
平視世界很重要
洛杉磯拉肯納達高中的華裔畢業生李可歆去年被13所著名高校錄取,其中包括所有的常春藤學校,并有全額獎學金,最終他選擇了哈佛大學。
從16年前在洛杉磯國際機場蹣跚步入美國的小男孩到今天的“哈佛大男孩”,李可歆的父母百感交集。他們認為,孩子健康、快樂比什么都重要,華裔家長切不可將國內的教育方式和思維照搬美國。
李可歆的父母認為,除了孩子自身條件好,父母多年來也付出了許多。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一定將孩子送入名校,孩子健康、快樂比什么都重要。他們教育孩子的原則就是讓他學習和工作要“努力、有效、按照美國習慣”。
首先,在孩子較小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包括好閱讀習慣和條理性。由于他們夫妻都是知識分子,家里的學習氣氛很濃,孩子模仿父母,自然也就會讀書。
另外,要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負責兒童刊物的圖書員都知道每個年齡段的閱讀要求,并會推薦一些優秀書目。
其次,不能只重視分數,要重視綜合素質。孩子除了學習,還要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比如,李可歆就有繪畫、鋼琴、合唱、籃球、棒球、水球等愛好。
還有,家長和孩子切不可互相攀比,因為這樣做毫無益處。他們解釋說,攀比有兩種情況:一是將自己孩子的長處比人家孩子的短處,自己會自高自大;還有就是將自己孩子的短處比人家的長處,自己會很自卑。父母從小就教育李可歆說,“世界上有許多顏色,都是好的顏色;世界上有許多好的生活,都是好的生活。”
再有,對孩子要多鼓勵,沒做好也不要緊,但要善于總結。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中華民族一些傳統的美德也不可丟棄。
對于孩子的成就,家長自然很是欣慰和驕傲。但父母認為,“進入哈佛是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我們希望他以后更加健康、快樂。”同時他們也希望孩子今后可以不再“仰視和俯視”,而是以平常心“平視”一切。
推派家長的眼淚:
叛逆是推派的必然結果?
華裔家長蔡真妮在她的博客上介紹了幾個感人的故事。她認識一個女孩,她本人根本不喜歡學醫,喜歡電腦繪畫,但是卻被父母逼進了醫學院。因為在美國,醫生是收入很高很有地位的職業,誰家孩子進了醫學院都是很榮耀的事兒。在花費了巨額學費和八、九年的時間之后,她在做住院醫期間大徹大悟,想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與其痛苦地為滿足父母的愿望干著自己不喜歡的活兒,不如瀟灑走一回。
她辭掉了醫院的工作,只身一人跑到紐約去上電腦繪畫的課程,并很快找到了一份相關工作。
后來再見到她就發現她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完全變了,眉宇間郁郁寡歡之氣一掃而光,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兩年后她被一個著名的動畫電影公司錄用,最近聽說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的父母一度和她關系非常緊張,后來不得不接受了女兒的“叛變”。
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個中國臺灣男孩子,他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兒子,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卻在畢業典禮之后立刻自殺了。遺書放在畢業證書之上,上面寫到:媽媽,您的夢想我都已為你實現了,現在我終于可以為自己做一件事了。他的媽媽后來一直在接受精神病醫生的治療。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父母實在不應該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能推得太狠,那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吳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