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民眾自發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手持國旗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中國加油 汶川加油”的口號響徹天安門廣場。 中新社發 九州 攝
5月12日下午,眾多青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自發舉行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動,他們高舉五星紅旗高呼:“中國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表達對災區人民真摯的關愛之情。 中新社發 趙毅 攝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二日電 (記者 徐長安)“北川周年祭 哀思匯洪流”、“周年祭亡靈 把酒淚滔滔”、“唯有銘記”、“浴火重生”、“站起來”……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海外及港澳臺華文媒體紛紛開設專題并發表評論,回顧救災中的精神洗禮,展望災區重建的未來。
法國《歐洲時報》十二日刊發時評說,一年來的重建,不僅改變著災區的面貌,也昭示出社會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特殊的日子,祭奠的意義不只是為了逝者的安息、生者的安康,更為了社會的進步。讓我們記住悲傷,重新上路。
美國《僑報》的評論文章指出,災難已生,逝者已去,最好的紀念是在心里,只有立足于反思的紀念,立足于關懷的紀念,這場奪去了數萬人生命、令數百萬人失去了財產和家園的汶川大地震,才會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國之一的中國留下真正啟示。
日本《中文導報》刊文說,四川大地震一周年,今年是第一個紀念日。這樣的紀念日能夠持續多久,標志著民族的記憶有多深。紀念需要儀式,但更重要的是心靈。只有讓災難記憶留存為歷史記憶,再轉化為文化記憶,才能在民族發展、國家進步的進程中烙下永恒不滅的印跡。
《日本新華僑報》的文章說,去年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為全國哀悼日。這是對死者的追悼,對生者的慰藉,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意大利《歐聯時報》的評論員文章說,三百六十五個日夜的輪回盡管可以減弱我們的悲苦和傷痛,卻永遠不會改變我們對逝去同胞的思念。我們從未減少對震區重建的關注,對遭遇不幸的同胞生活現狀的關注。那些血濃于水的民族情,那些攜手前行的勇氣,那種永不服輸、不妥協的意志,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章稱,今天是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除了廢墟、瓦礫、催人淚下的慘狀,大地震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救災現場的濃濃情意,以及舉國救災獻身熱情。這份由下而上迸發出來的愛的力量,其強度不亞于地震。
周年祭日當天,港澳臺媒體也紛紛發表社論、社評、文章,予以紀念。
香港《文匯報》社評說,汶川特大地震,將巴蜀大地撕裂,也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但巨大災難在帶來巨大悲傷的同時,也讓民族精神得到洗禮和升華。巨大的歷史災難,通常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汶川特大地震將民間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推至了更高境界;在政府方面,以民為本、尊重生命,透明高效的執政理念和行動,將中國的國家品格抬升到新的高度。
香港《大公報》的社評說,一年前曾經為救災盡心盡力的港人,今日也和全國人民一道,再次向災區民眾和遇難同胞送上一份慰問與哀思。正在為重建家園、克服傷痛而努力的災區民眾,你們并不孤單,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都仍在惦記著你們,關心著災后重建工作的落實和進展。
《香港商報》的社評說,在全國民眾和海外同胞的全力支持下,在令人不忍目睹的廢墟上重建家園,受到重創的不屈災區正在全速獲得重生。
《星島日報》的社論說,時間可以沖淡不少記憶,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正好喚醒人們,災區民眾的苦難沒有完全過去,協助災區重建,亟需大家繼續支持下去。
《澳門日報》社評說,汶川地震一周年到來之際,“加油”聲再一次響徹中國大地。“加油,汶川!加油,中國!”為生者加油,為逝者祈禱,加油鼓勁的寄語讓災區人民克服苦難,更堅強地活下去,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園。
臺灣《中國時報》的文章說,相較于去年地震時災區的不忍卒睹,一座座“傷城”正走上重獲新生之路。
《聯合晚報》開設《川震一周年》欄目,刊發文章,報道一年來臺灣各界熱心援助,幫助災區重建。(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