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5日電 4月14日出版的法國《歐洲時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溫家寶總理此次對日本的“融冰之旅”舉世矚目,然而“融冰”需要雙方的配合與努力。只有日本政府確有誠意和決心正確認識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冰才有可能完全消融。全文如下:
冬去春來,冰雪消融。在這春風駘蕩,櫻花爛漫的時節,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日本,此次訪問舉世矚目,國內外媒體眾口一辭地稱之為“融冰之旅”。
之所以有“融冰之旅”,是因為在過去的幾年間,日本前首相小泉一再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從而激起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各國人民強烈不滿,致使中日兩國高層一度中斷往來,政治關系迅速冷卻而且充滿冰霜。去年10月安倍晉三出任新首相后,意欲突破前任設置的政治障礙,竭力謀求走出中日關系之僵局,將中國作為就任后的首訪國家。安倍首相的北京之行被人們稱之為改善中日關系的“破冰之旅”。堅冰雖已打破,“冰凍”尚未完全消融,兩國關系正常發展的各種障礙還須進一步消除,這正是中國總理此次訪日的目的和意義,也正是“融冰之旅”的由來。
顯而易見,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意味著中國人民對于安倍首相“破冰之旅”的肯定和回應,也表明了中國政府進一步改善和推動兩國關系的愿望和誠意。不過,實事求是地說,較之“破冰”而言,“融冰”的困難更為艱巨,意義也更為深遠。由于中日關系的“冰凍”完全是日本方面造成的,安倍首相的北京之行,本身就已“打破堅冰”。但是“融冰”卻需要漫長的、艱苦的努力,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徹底的消融自然也非一日之功即可完成。
說到中日兩國關系正常發展的各種障礙也即存在著的“冰塊”,眾所周知,中日之間不僅在認識歷史和戰爭遺留問題上有著巨大的分歧,而且在當前的政治、經濟諸多方面時有爭端甚至對抗,但是最大的癥結還是參拜靖國神社,也即如何正視歷史的問題, 這可以說是中日兩國之間最大、最堅利的“冰塊”。
較之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一意孤行,頑固地開歷史倒車,安倍首相顯然現實得多,也明智得多,自上任之日起,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要以謙遜的態度對待歷史,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而且“今后不會有任何改變”。人們也注意到安倍內閣上臺以來,政府閣員中至今沒有一人參拜過靖國神社,這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人們感到困惑的是,安倍首相至今始終未曾做過“不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的承諾,這也許是考慮到國內政局詭譎多變,極右翼勢力猖獗,安倍想為自己留下一條后路。但是正因為如此,安倍首相能否真正“謙遜地對待歷史,而且永遠不會改變,人們不免疑慮重重。須知歷史問題不解決,阻礙中日關系正常發展的巨大堅冰就不可能干凈徹底地消融。
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表現了中國人民不計前嫌的博大胸襟,人們獲悉,中日領導人已就確立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框架達成共識,這表明溫家寶總理此次東京“融冰之旅”已獲成果,冰凍正在消融,中日關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融冰”應該有雙方的配合與努力,只有日本政府確有誠意和決心正確認識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冰才有可能完全消融,中日兩國人民將世世代代友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