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9日電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道,讀過《巴爾扎克和中國小裁縫》的人,一定對故事里熱愛西方文學經典的小裁縫難以忘懷,最終她去向成謎,而德國之聲記者施蒂芬內斯庫的新發現是,她去了羅馬尼亞。
巴考(Bacau)是羅馬尼亞東北部的一座城市。男人女人大多去了西班牙或者西歐的什么地方,為那里的建筑工地或者草莓田辛勤勞作。由于勞動力缺乏,當地工廠招聘了大批來自中國的縫紉女工。
“我多半星期天中午會遇到她們,中國來的女工三三兩兩地牽著手走路。她們來這里時間不短了,報紙采訪過,電視也報道過。我們這兒的居民早已經習慣了。”當地人勞拉說。
勞拉只知道,縫紉女工們的心愿是早點存夠了錢回家。她們工作和生活完全以廠區為中心,很少離開工廠的院墻,哪怕是去附近市場上購買生活必需品。
外界的好奇心要得到滿足是不容易的。索林·尼科拉斯庫是這間制衣公司的老板,對于有記者采訪,他有些不悅!昂昧耍认乱慌砹嗽僬f吧!
目前有120位中國縫紉工在該廠工作,尼科拉斯庫說下一批從中國輸入的女工達到500名。年初的時候,人數更多,但是由于中國勞務中介機構不能兌現允諾的待遇,女工們手持餐廳里的刀叉集體罷工,要求提高工資。結果是罷工者被遣回國。
科娜麗亞·巴布是巴考勞動局負責人,“為了完成大量訂單,工廠老板希望盡可能多地招募員工。為了解決工廠危機,他們一年來不斷在勞動部門奔走。中國恐怕是唯一能夠提供這么多勞動力的國家。女工們在羅馬尼亞每月凈收入300到400歐元,比在家鄉情況好!眲趧蛰斎氲倪^程由意大利一家中介機構完成,中、意、羅合作,十分全球化。
按照羅馬尼亞勞動法,外國人要獲得當地勞動和居留許可,收入須至少達到該國最低工資的三倍。這一水平對羅馬尼亞人來說本來是無可挑剔的,但是當地人極不樂于長時間坐在縫紉機前埋頭工作,哪怕沒有失業金。中國女工還有個優點,她們對待工作非常專注。沒有拖家帶口,不必為家務和子女操心。工作效率提升,工廠也樂于多付些工資,這樣這些中國姑娘們也能夠早點存夠錢離開這里。
白彬是眾多漂在羅馬尼亞的中國人中的一個,他的職業不是制衣廠的縫紉工,而是中餐館廚師!拔襾磉@兒4年了,這兒不錯,但中國才是我的家,有一天我會回去。雖然這里生活著不少中國人,但是彼此聯系卻不多,都忙著自己的工作吧。我反而認識更多羅馬尼亞人!26歲的小伙子現在已和一位羅馬尼亞姑娘相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