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3日電 俗語說“見樹容易,見林難”,然而,現實的情況并不總是如此。
在近日于倫敦舉行的首屆“英國中醫藥周”上,英國《英中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英國中醫界人士,通過他們對英國中醫面臨的現實困難和發展前景的分析,不難發現目前英國中醫行業的情況倒有些“見林容易,見樹難”的意味。大家在宏觀的層面和中醫發展的整體趨勢方面往往更容易達成共識,但在眼前具體的技術性問題,如“立法”和“注冊”、誰來代表中醫去談判以及過渡期的解決方案等等方面卻爭議不斷。
在“樹”的層面存在的爭議和困難,直接威脅到華人中醫從業者眼下的飯碗,這正是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的原因。而“林”的層面,卻同樣從長遠的角度關系著整個行業的前途與方向。
中西醫學:“體”與“用”
全英中醫藥聯合會(FTCM)主席馬伯英教授向記者表示:“1992年至1998年之間,英國中醫之所以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一個英國人的科研報告有關,他用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用事實和證據說明了西醫治療不好的‘皮膚病’,被中醫治好了。正是因為這份科研成果,被英國媒體廣泛報道,帶來了這一時期中醫行業的繁榮,可以說這位英國人是英國中醫的功臣。但1998年之后,隨著中醫的發展,也出現了內部不規范、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的狀況,醫療事故不斷出現,而英國中醫在科研方面又比較薄弱,拿不出英國人所謂的‘科學實證’來增加說服力,加上英國媒體的報道開始轉向負面,影響了中醫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情況非常不好。所以,要想讓中醫為主流接受,我們自己還是要開展有關中醫的科研,提供證據!
英國中醫管理委員會(CMC)主席梅萬方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外國人對中醫不接受,主要是認為中醫缺乏實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中醫的療效,這是從西方尋證醫學的角度來看待中醫。中醫的方法論是一種‘辯證施治’的整體醫學觀,如何讓西方社會接受我們的方法論和理論體系,這是最根本,也是最困難的問題。”
中醫要想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需要按照他們的科學觀和實證程序來提供“治療有效”的證據,這可能決定了中醫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很難不作出一些改變,但何為“體”,何為“用”,何為手段,何為目的,卻一定要明確。
梅萬方教授表示:“中醫在新的情況下需要重新發展,把最新的認知和知識與傳統的智慧相結合,要想融入主流,我們應該在英國建立起一個有規模、有影響的正規學院、醫院和科研基地,同時在吸納新東西進行重新發展的時候,中醫的精髓,如‘辨證施治’的醫學觀卻不能丟掉,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要繼承!
他預測“中西結合”的“結合醫學”和“全球醫學”會是中醫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中醫行業可以與中國大學和西方大學開展廣泛的合作,培養中醫人才,從長遠來說,有了教育的保證,才能真正為主流接受。”
梅教授還指出,其實要想改變西方科學觀本身雖然很困難,但也未必沒有一些新的跡象出現,他舉例說:“目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新發現,例如物理學等等,都在證明著中醫的觀點,有一些新的發現和中醫的思維如‘陰陽觀’是一致的。還有西方一些‘綠色’、‘回歸自然’的思潮也與中醫的治療和養生理念不謀而合。我們可以引用這些新的科學,來證明,來取證,把中西醫結合起來!
帶著“鐐銬”好跳舞
盡管在中醫“立法”和“注冊”的細節和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但在改變目前英國中醫行業混亂狀況、確立規范這一點上,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在此之前,在英進入中醫藥行業門檻很低,英國政府沒有明確對中醫從業資格進行限制,出現了一些“濫竽充數”的狀況,并造成了數次醫療事故,經過媒體炒作,中醫藥形象嚴重受損。
馬伯英教授表示:“1998年之后中醫的發展再也沒有出現過1998年之前的那種繁榮。
英國中醫藥學會(ATCM)會長沈惠軍教授在發送給該報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英國政府為緩解全民免費醫療系統下的矛盾,“長期以來對中醫、針灸、草藥醫等所謂‘輔助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簡稱CAM) 采取寬松甚至放任的態度。正由于英國政府的寬松政策,以及中醫職業投資少,收入較穩定等特點,一些沒有中醫學歷或僅僅經過短期培訓的人員也涉足這一行業。這些人有的來自中國大陸,也有英國人或其他種族的英國居民,以至英國的中醫界魚目混珠,甚至少數的害群之馬,他們醫術低劣,只顧賺錢,個別人公然違法坑騙,尤以使用違法,有毒的中藥產品的事例較突出,經媒體渲染,對中醫的聲譽產生很壞的影響。”
據沈惠軍教授介紹,對中醫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的幾大事故,包括1999年6月,英國衛生部藥品管理局(Medicines Control Agency,MCA)通報了兩例英國病人服用含馬兜鈴屬關木通的中草藥后出現腎損害的案例,并引述數年前比利時一診所使用含廣防己的減肥藥出現多人腎損害的報道,發布了對所有馬兜鈴屬植物藥的臨時禁令,隨后變為永久禁令。2000年11月,英國議會上議院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公布了一份關于輔助醫學的報告,將中草藥,印度草藥等列入第三類,即被認為療效差,其理論基于某種宗教或哲學的認知,不值得推廣和研究。人為地將中藥和針灸分割,并貶低中藥。新聞媒體對此作了較廣泛的報道,再一次損害的中醫的聲譽。2001年9月,衛生部藥品管理局MCA 與藥物安全委員會(Committee on Safety of Medicines,CSM)就中藥的質量及安全性聯合發布的新聞發布會,更是直接告誡公眾在選擇接受中醫藥治療時要慎重,認為中藥“即使是以最樂觀的態度,其安全性也是沒有保證的!边@次又是新聞媒體的大肆渲染,對中醫業界產生了更重的打擊,等等。
這些事例,固然與英國政府的傾向性政策以及英國新聞媒體的渲染有關,但“無風不起浪”,中醫行業內部缺乏規范引致的質量與安全隱患也的確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從我自身的感覺來看,近幾年中醫藥行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這既和西方媒體的報道有關,也和我們自身內部缺乏規范有關。對于中醫來說,無論在何時,肯定安全和質量都是第一位的。所以通過立法來確定一個規范,是好事情”,梅萬方教授表示。
梅萬方教授表示:“我們要把中醫的研究推向西方主流醫學的位置,而不是甘于被看作一種替代醫學。首先要‘立法’,確立規范和合法身份,改變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混亂的狀況,讓主流社會民眾感覺使用中醫首先有安全和質量的保障!
馬伯英教授表示“立法”和“注冊”是兩碼事,前者是法律行為,后者是行政行為,其主管的機構也不一樣。所謂“立法”,就是請律師寫成法律文件交國會討論通過,然后女王簽署,完成立法過程,成為法律。目前為英國的針灸,草藥,中醫及其它傳統醫藥做立法準備的工作組(STEERING GROUP,SG)的報告就是立法前的一道程序,這個報告是向衛生部長做出的,他如果同意立法才可以立法,否則就中止立法過程。但他在作決定前需要征詢公眾意見,于是就有了現在這三個月的公眾咨詢期。而“注冊”并不是在法律層面確立中醫的合法地位,而是在例如HPC (HEALTH PROFESSIONS COUNCIL,英國保健專業委員會)這樣的專業部門“注冊”取得“從業資格”。
“對于從業者而言,立法后注冊或不立法直接進入注冊,其實際意義是一樣的。就是說,一定要符合注冊條件(見SG報告),交費,接受監管。但不要以為不‘立法’,他們就沒有東西來管我們,不‘立法’反而形勢更復雜,他們可以隨意地制定標準,對我們更加不利,而我們也因為沒有取得正當法律地位,無法用法律保護自己。所以我認為‘先立法后注冊’比‘不立法注冊’要好”,馬伯英教授表示。
英國中醫執業醫師學會(ACMP)會長賈明華博士認為確立規范很有必要,但他認為最關鍵是要在HPC合法“注冊”,而“立法”的實效目前很難看到,他希望如果最終能夠“立法”,一定要“確實反映英國中醫師實際的教育背景”。
可以看出,大家對于“確立規范”這個大的趨勢看得很清楚,也很有共識,都認為帶著“鐐銬”跳舞比完全沒有規范的“自由式”,更加有保障,但在具體如何來設立這個“鐐銬”、如何“跳舞”的問題上則并未達成共識。
眾聲喧囂等于寂寂無聲
誰能代表中醫,首先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英國人身上。
“可以說在‘立法’的問題上,英籍中醫師沒有為我們華人中醫師說一句話,這也很正常,因為大家本來都是競爭關系”,馬伯英教授說。
賈明華博士表示:“中國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要依靠外國人。事實證明,我們和英國人談‘立法’談了這么多年,華人中醫并沒有拿到實質的好處,我們宣傳的‘直通車’,是為英國本地的中醫師做嫁衣。從SG報告中的兩條:中醫師的英文水平要達到雅思6.5的水平(2011年4月前應完成注冊)和只承認英國學歷,就可以看出,第一條,至少已經裁掉了80%的華人中醫師,而中國是中醫的發源地,才是中醫水平最高的地方,這里培養出來的中醫師的學歷卻不被承認。很顯然英國人是在運用各種條例保護自己人,如果是這樣,中醫將會走向實質的衰亡!
據馬伯英教授介紹,SG工作報告也并不是一層不變,從最初“把中醫說成是不能被信任的,沒有科學依據的”到現在比較正面和肯定的態度是一個變化,而最新的動向是“已經在英國工作多年,富有經驗的中醫師們,其注冊時的語言水平如果仍達不到雅思6.5分,可以與注冊機構商量一個變通辦法!钡@個變通的方法,需要中醫界選出一個唯一代表來和有關注冊機構去談。
選誰作為這個唯一的代表?這個唯一的代表又從何種角度去談?這些本來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但結合中醫界的現實情況,卻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行業性的、整體性的問題。它牽扯出的一個問題,是目前整個中醫界的“分裂”現狀,聲音很多,但聲音也很雜,以致于互相消減,最終變得很微弱。
只派“一個代表”這意味著中醫界要達成一個統一的意見,發出一個統一的聲音。梅萬方教授和馬伯英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認為這“很難”。目前英中醫行業各自為陣的狀況很嚴重?磥,中醫要想持續發展,不僅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還需要團結一致、對外發出呼聲才行,因為一個聲音才是最響亮的聲音,眾聲喧囂,在內是內耗的噪音,在外則是寂寂無聲。
馬伯英教授還表示,最好是能選出這個唯一的代表,如果實在選不出,各種聲音也統一不起來,也呼吁大家對外發聲,讓這種聲音為衛生部聽到:“呼吁大家都來寫信給衛生部,提出建議,越多越好,這樣才能形成影響,才能讓衛生部部長引起重視。”(張雪)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