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記者從江門市檔案局獲悉,廣東省僑批(銀信)欲申報世界記憶工程,而江門市僑批(銀信)作為廣東僑批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有3萬多件,在廣東省申報世界記憶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廣東僑批”含三地,13萬多件
今年6月,江門向廣東省檔案局提出“五邑銀信”申請國家檔案遺產并進而申報世界記憶工程的報告。省檔案局為了整合區域的民間檔案資源,確保廣東省僑批(銀信)申報世界記憶工程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出了廣東僑批整體申報的建議。此事經請示國家檔案局并得到首肯后,省“廣東僑批(銀信)申報世界記憶工程”開始啟動,江門3萬多件銀信成為廣東僑批申報世界記憶工程的主力。
僑批(銀信)分布于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一帶,是近現代史上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后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最初的僑批誕生于南洋,時間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廣東僑批(銀信)有潮汕僑批、五邑銀信、客家僑批,叫法不同,但內容一樣。經過協商,三地統一名稱為“廣東僑批”,并由省檔案局申報國家檔案遺產,繼而申報世界記憶工程。據了解,廣東省目前保存有僑批13萬多件。
“水客”籮筐送銀信,實物尚存
記者本月20日在江門市華僑博物館的展廳里,見到展館里陳列著的一對籮筐。這是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陳社兆于2005年捐獻的華僑銀信見證物,是目前五邑地區僅存的傳送銀信用的專用籮筐。陳社兆對記者說,當年江門五邑華僑在澳大利亞開農場種植蔬菜,賺了錢通過當地商號寄回鄉。那時澳大利亞采取外匯統制的政策,錢幣不許外流,陳社兆的先祖陳立攀所在的公司就巧妙地想出了以款辦貨的方法。收到華僑的委托款后,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買貨物,運至香港后賣掉,兌換成錢幣后再帶回內地。這對籮筐便是當時運送銀信的實物。珠三角地區由于當時陸路不便,派送銀信的人一般走水路,故叫“水客”,“水客”一般用扁擔挑著這種籮筐乘船走水路,上岸后再逐一送至銀信指定的人家。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