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對2215名網友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消費者都拒絕購買3D電視“技術不成熟“片源制約”“價格昂貴”是主要原因。
五一前夕,三星、LG以及長虹、創維等彩電巨頭集體將大屏幕3D電視鋪貨到終端市場,甚至遮蓋了LED的光芒。3D浪潮已經開始蔓延到電視領域,除了3D電視機本身,圍繞著客廳娛樂,3D電視的芯片、3D眼鏡、藍光播放機、3D攝像機甚至3D內容提供等完整的產業鏈的建設也成為博弈要素。
當下,3D產業鏈的控制權以及專利技術卻更多由日資把控,而且已經通過技術手段把控產業前端。對于國產企業來講,產業鏈的優勢依然缺失,可騰挪的空間似乎只有生產制造能力以及缺位的3D標準建設。
日資產業鏈優勢
3D并不是新鮮事物,國內外對其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并一直試圖應用于電視。但是限于技術成熟度以及產業配套環境,3D電視并未成為重點,直到3D電影大賣后,索尼和松下才成功掀起了3D電視熱潮。
創維集團副總裁、彩電事業本部總裁楊東文表示,3D電視專利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內容版權,第二是整機制造,第三是攝影編輯、內容的編輯制作。“單講整機制造是不存在什么專利問題的,3D電視的制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模組,一個是芯片電路處理,這些都是外購的,通過全球正常的商業模式。”
不過,CETC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劉全恩表示,中國現在的攝像設備還都是從日本企業購買,確實落后了一步。“日本企業起步早、研發早,技術力量強,幾年前日本3D電視都已經可以實現立體成像、不戴眼鏡地裸視了。”
據了解,目前3D影像處理芯片主要是由液晶屏廠家自己研發的,包括三星、LG D、夏普、友達在內的面板企業,此外,作為內容缺乏時期的折中解決方案,東芝、索尼與IBM聯合開發了CELL芯片可以完成2D影像向3D效果的轉換。
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表示,在產品推出時間和量產上,中國與國外沒有太大差距;但是在研發和專利技術上,外資企業還是先走一步。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全球范圍來看3D電視的核心專利50%以上被日本的企業掌握,這對國內3D電視產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專利桎梏。
不僅如此,索尼還通過影視娛樂公司掌握節目源,通過攝影儀器公司提供3D節目所需要的攝影錄音設備以及播出設備,將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收入囊中。
騰挪在終端和標準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預計,2010年全球3D立體電視會增至120萬臺左右,2013年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全球3D立體電視的出貨量可望達到6400萬臺。屆時,3D電視將成為家電領域最大的收入來源,預計年營業額將達到170億美元。雖然今年還是一個市場推廣階段無法上量,但中韓企業緊隨日資推3D新品不愿錯過這塊蛋糕。
目前,日本企業已經擁有了從3D拍攝、播放到終端顯示的全產業鏈優勢,“中國企業在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上會具有優勢。但是在上游技術研發和面板上處于劣勢。”陸刃波表示,中國電視廠家的競爭力主要是在終端的顯示領域。
陸刃波表示,3D電視是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產業鏈,“日本正在去制造化,進行制造業的轉移,比如索尼就和富士康達成合作。借助于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的優勢,中國可以搶在韓國的前邊,重點發展顯示器制造業。”
中國的機會
目前3D電視技術無論是發射端還是接收端,國際上都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這為國產品牌進入3D產業鏈的競爭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做好前期產業鏈的準備工作,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將對我國3D產業的發展產生有力的促進作用。陸刃波強調:“一定要掌握先機,盡快研究制定3D的技術標準。”
現在我國進行3D顯示技術研究的企業也已有幾十家。從總體來看,我國已經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而中國市場的巨大影響力也決定著中國能夠在3D電視技術國際標準制定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創維彩電總裁楊東文表示:“全球現在每年彩電銷量是2.3億臺,中國每年是4000萬臺,中國已經超越美國和歐洲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國。這么大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力量,在3D電視標準的制定方面當然應該具有一定的發言權。”
據了解,國內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3D電視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劉全恩向記者透露,工信部也正在進行一個課題,“就是關于3D標準的制定,主要是終端標準。”
(王海艷 帥鵬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